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暮奔》的社会人类学意义:晚年爸妈们的本真心愿

http://www.newdu.com 2023-04-03 《长城》 王学海 参加讨论

    关键词:《暮奔》
    在小康生活的内质不断提升,类似上海这个中国寿命最长的城市老人,正纷纷在保八(80岁)争九(90岁)的生存中幸福快乐地生活时,金问渔的短篇小说《暮奔》给我们迎面吹来的,是晃荡晚花中的一阵清风。说清风,恰又带点凉意,还多多少少夹杂着一丝丝寒意,寒在对当下老人集体群居的养老院的寒噤,也寒在对老人是否都应该去养老院的一种逆袭。
    《暮奔》开首就以点明主题的引读,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养老院在一大群可爱亮色的油菜花与小蜜蜂的亲密纠缠中,出现了一位“越狱”的老人。那个老人这里二十八天,楼下院内可走动的时间屈指可数。这样,在文本中直面老年人住进养老院的幸福指数的拷问,就首先直直地摆在了阅读者的面前。
    小说情节的刻画,不在于让故事表面起伏多少波澜,而在于将主人公首先被禁锢了的健康灵活的双足,引出精神上的压抑,进而带给读者心灵一份沉重的拷问。显然文本不在于否认行动不便与瘫痪老人住进养老院的必要性和可予被照看的有利养老环境,而去以情节指出了一些不足,如养老院护工人手的不足,以及养老护工爱心的自觉程度。
    在接着的文本追忆中,主人公以凑合的性格迥异的夫妻生活,和亲儿子与母亲共同对待主人公晚年的人生态度,牵引出的是该一代人在利益竞争高度化的社会中,是如何简单地考虑父辈们的晚年生活与精神追求,又如何在他们并未逾越道德底线的情况下,毫不动摇地将老人一塞养老院而了事。这是明晰代沟中两代人不同需求,自然也不能说另一方完全是物质的、无奈的社会现状。这也就让个中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暮奔》小说本身的那种家庭琐事和养老院本身,而涉足到了另一更深广的社会人类学问题:当一个人迈入晚年,他与养老院的关系,他与自我精神的追求,在他力不所及时,到底应该尊重个体的精神所向,还是子女或健康有力的妻或夫的越俎代庖。
    这样来认识对《暮奔》的阅读,也就自然跳出了小说的单一的叙事背景,或者说可以将小说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再去双重阅读,在经济,伦理,人性,家庭诸多因素中,现代社会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更加扩张自我小家庭的自由享受度,更加为自我小家庭的子女考虑更多更高的利益享受度的同时,他者的于亲族关系或称血缘骨肉关系的上一代而言,推避性与借助性,就会更加明显地出见于社会现象。若从审美人类学去看,那么,成家子女与父母的朝夕相处的关系,因工作等诸原因,使日常生活间息的亲和缺席,会变成疏远性地久长缺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社会衍变——成婚前的较大范围的亲和,变成婚后的小范围的亲和,直至时间的推移和父母迈入老年,又异变成了间断性亲和及礼节性探望亲和。血被淡化了,成了被水和淡血后的一份只存名誉上的亲缘象征了。也就是说,亲缘之血,在家庭的有机体中,越来越呈稀薄的趋向。这也许正是小说以干练简洁的语言,和一个又一个回忆场景的再现,带给阅读所要思考的要旨所在吧。
    很显然,《暮奔》中以“越狱”主人公回忆和带出他母亲的生前所为,正说明了主人公的上一代人与主人公的下一代人,他们对待生活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已大相径庭。我们毫不否认代际的文化差异,但至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还在延续,中华民族家庭的亲情特色与孝道文化还在继续弘扬。那么,《暮奔》要告诉我们的,就不是这故事,这情节,以及引出阅读慨叹那么简单了。我想,应该是宁可自我为难,或者小家庭的尴尬,也要周全父母辈的晚年,尊重他们晚年的精神追求,应该是《暮奔》以小说的形式,向社会发出的一种为“他者”不多的时间多些考虑的呼喊和信号吧。其实,他者与和谐并不遥远,他者与存在也是有桥可跨越的。
    《暮奔》的结局,首先对于主人公是个意外,但于现实生活来讲,当是自然,因为它是不久的必然。问题在于,这样的结局,如何缩短甚至抹去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的距离,在血缘的激情催发下,让生活回到真正和谐的、不违逆主人公心愿的轨道上。让类似小说中的主人公们,能有一个舒心愉悦的生活环境,以倍数骤增的幸福指数,加厚加宽加高晚年生活的幸福前景,这也许是小说《暮奔》写作的最终价值所在,也是阅读者和万千现实生活中的晚年爸爸妈妈们内心本真的心愿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