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的诗和远方》:把学者的风采带到散文里来

http://www.newdu.com 2023-01-10 中国作家网 王慧骐 参加讨论

    五年前,王正宇的《文艺批评鉴赏漫步》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五年后的今天,他的一部25万字的散文集《我的诗和远方》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前一本是较为厚重的文艺理论,后一本则是称得上精彩纷呈的创作实践。倘从文学的角度评价一个作家,王正宇已然做到了常人难及的完整和全面。但王正宇恰恰不是文学中人,也没有一辈子吃文学研究的饭。在文学这方天地,他多少有点横空出世、突然杀入的味道。但当你真正走近他,了解到他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便会明白他的思想之树结出这些活泼晶莹、呈现丰富生活景像的果实,属于一种合乎情理的水到渠成。
    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并且在读书时就有了非常扎实的文艺批评的历练,这对他很重要,王正宇自己也认为,所学专业给他后来在若干个不同领域“登堂入室”提供了“密钥”。从大学毕业到退出工作舞台,历三十四年,他一直走了一条仕途。与一般领导干部不同的是,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用文字的形式留下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记录。《金融市场学概论》《壮大县域经济论稿》《反腐倡廉建设论稿》《国企改革发展纵横谈》,这些大部头都是他在不同时期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职务体悟写出的富有探索意味的理论著作。这一贯穿其从政生涯的多个亮点,使得他在领导干部的队伍里凸现出一种学者型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如今又被他很自然地带入到退休以后的文学创作里来了。为这部新出版的散文集作序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周桐淦先生似乎也注意到了正宇散文的这种“学者型”特点,并且谈到了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中的理性和内涵。
    我在阅读这部散文集时,突然就想到了前辈散文家秦牧先生。秦牧先生的散文向以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和注重知识性的传播而取胜。正宇的作品似也表现出了这样的写作风度。他对某件事物某个人物在记述和描写中,看得出都充分备足了材料,从历史、人文、掌故等多方面施以笔墨,既回应着时代最前沿的脉跳,又体现出广角镜般的大开大合,让人在阅读中获得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或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世俗风情及其韵味。比如书中那篇被评论者称之为“文字版清明上河图”的《坝口》,写的是作者的故乡——地处苏中平原的泰县县城所在地姜堰的市中心。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泰州晚报》的“坡子街”副刊,同步推出的公众号阅读量达1.8万之众;在后来该报票选产生的100篇“读者最喜爱的文章”中,此文力拔头筹,得票第一。周桐淦在序里也重点谈了这篇文章,认为它的成功在于接地气,对上了大众口味。毫无疑问这里面浸透了作者浓浓的乡情,他把自小而来的对故土的挚爱和眷念全都投放在了文章的每一处描画里。而在写作手法上,我所看到的是一种源自作者内心的从容、大气和儒雅。坝口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民俗风情、市井烟火,在他的笔下无一遗漏地徐徐展开;水陆交通、商业门店、文化场所、特色餐饮,可以说几乎无所不包,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全被他一网打尽。如此这般倍显详实的描述,倘若处理得不好,会给人平铺直叙的冗长感,因此这里面需要有各种知识和学养的支撑,同时还包括对旧日场景的超强记忆与情景再现的能力,还包括对一些细节的抓取和着意发掘。这对作者是一种难度很大的考验,应当说正宇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对商贾云集的坝口,他一下子罗列出了数十种不同的商家形态:百货公司、茶叶店、旅馆、邮局、理发店、浴室、药店、照相馆、八鲜行、酱园、纸坊、开水炉子、水果店、剪刀店、秤店……对游走在街头巷尾的小商贩,他饶有情致地通过他们的叫卖声来展现那多种行当:“哈蜊油、雪花膏”“磨剪子、戗菜刀”“香干、臭干”“滚热的黏玉米”等……他还借助对一些地方特色风味小吃的精细勾画,引爆人们心中共有的那份乡愁——“姜堰饭店的酥饼”,“大众饭店的牛肉汤”,“徐四房烧饼店”“赤裸上身,弓着腰”“做烧饼的大师傅”,他都不吝笔墨一一给出了形神兼备的素描。这便使得文章曲折起伏、时生波澜,有一股清新活泛的灵气贯穿始终。那种或因面对次第铺排而生的“满”和“塞”的感觉,便也就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
    这部分作六辑收有六十四篇作品的散文集,无论是记写故乡风物,或是追怀过往岁月;无论是走马山光水色,还是扫描身边人物;无论说史还是论道,在几乎所有文字的背后,总能发现作者所表现的学问里其实还包裹着两样很重要的东西,一个我们叫它情趣,另一个唤作情感。正宇的行文特点是不慌不忙,从头道来,像是在早春的田野上完全放松的散步。有一篇《竹节斑》,写一只充满灵性的猫穿过五十年岁月的尘封,和当年那个小主人之间所发生的种种故事。写得深切而逼真,揉人肝肠,对弱小生命的怜爱与悲悯,被他写到了力透纸背的程度。《又到丹桂飘香时》,表现的是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广泛兴趣,透过夜色里“暗香浮动”的丹桂,作者看世界的眼光里,不光有满腹的柔情,还有对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人生态度所持的认可与赞赏。《高邮双黄蛋》《溱潼鱼饼》《正月里吃汤圆》等,是一类写他所熟稔的乡土美食的篇札,架构上也都拉得比较开阔,前世今生、正史野史几乎都“为我所用”地有所涉及,而我以为,最为生花妙笔的可爱之处,在于其“个我”的出没其中——《溱潼鱼饼》里写“那个春节,刚完婚的我与妻自告奋勇承担起做渔饼的重任”,“又是看书,又是找老人讨教”,“一切按部就班”“稳步前进”。而最后在“收膏环节上出了问题”,“一大盆鱼肉泥稀稀拉拉成不了型”,于是“连夜去找隔壁巷子里的大厨求救”,最终在这位大厨的帮助下才得以“收膏成功”。像这样写物及人的描述,由于描述的生动和贴近,而令文章情趣顿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久前读到一位评论家对散文内核的一种描述,他认为“散文要写出自己的气质。这个气质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性情,当然还有他的世俗态度和内心修为,以及精神的质地与思想上的见识”。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对照正宇的这部散文新著,他写人状物,在坦陈与刻绘之中、究问与歌咏之间,总透露出一个学者游刃有余、起伏跌宕的艺术表现特征。从其作品所呈现的整体风貌看,他在努力追求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以致在每一篇的写作中,他都能自觉地把自我融入笔下的事物,而又力图使得自己的书写更具文学的现场感。无论是故土之人文风情,或人在其中的触动与体验,还是某一种文化意味浓郁的流传之物与滋味,都写出了人在苍茫时间之中,对于物体的奇思妙想,以及与此相关的属于大众的记忆。正宇为书取名《我的诗和远方》,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淡泊,以及不断行走中所生发的哲思与遐想。他在大学时代便写出过意气风发的文学评论,桐淦兄称他此番携这部新著“重返文坛”。他的文字所透射出的纯良气质,不仅令人喜欢,更让人若有所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