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使者——郝振省委员谈编辑的学问与职责
郝振省 ‘ 郝振省部分编辑出版学术著作 璀璨的中华文明,因精湛高深的编辑活动,得以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灿烂的现代文化,在编辑与作者、文献等的思想碰撞中,转化为一部部好书、一篇篇好文,潜移默化地熏陶与浸染着国民的精神世界。及至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编辑的作用与价值更是日益凸显。作为一名合格编辑需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当下社会所需的学者型编辑应有怎样的学问?作为一种职业与事业,编辑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职责与时代使命?本期学术周刊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就以上话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编辑是一种核心力量 学术周刊:郝委员好!您长期从事编辑、出版、传媒的研究与管理工作,在您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编辑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郝振省:编辑是出版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出版机构的核心资产,因此,编辑是否合格,是否优秀,对出版乃至传媒等事业能否有序发展均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作为一名合格编辑,至少应具备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与创新素养四方面基本素养。从政治素养上来讲,出版物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编辑有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确定选题、处理稿件,最终完成编辑工作。从文化素养上来讲,出版社是文化机构,出版物是文化产品,编辑有必要认真考虑出版物的社会效果,使其追求良好的文化品质,具备健康的人文情怀,追求真善美,杜绝假恶丑。从业务素养上来讲,作为一名合格编辑,至少需具有专业知识与编辑知识两方面的业务储备。比如电子编辑要深谙电子行业、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经济编辑要熟知经济运行规律等,编辑除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外,需了解编辑知识,遵循新闻、出版规律,特别是在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还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借助技术进行业务积累。从创新素养上来讲,没有创新就没有出版,也没有新闻。一本书、一篇新闻稿就是一件新产品,在与其他作品的差异化中蕴含着创新的内容,这既需要作者的积累,又需要编辑具备创新的思想、观点与学养。我曾在两会中提出,古往今来大家们都曾肯定编辑创新的贡献,但这种创新贡献在著作权法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著作权法只保护作者创作的权利。由此可知,保护编辑创新的权利,任重而道远。 编辑有了基本素养,还需具备一些基本技能,比如选题策划力、作者遴选力、文稿统摄力、文字驾驭力等。很多优秀作品的选题都是在谈话、讨论中产生的,这需要编辑具备良好的选题策划力。选题确定后,能否寻觅到好作者,使其成为选题实现的主体力量,则需要编辑具备敏锐的作者遴选力。作者创作的书稿,往往篇幅庞大,题材不一,这直接考验编辑有无统摄能力、有无合理布局能力,现当代史上有很多经典名作都是编辑进行“调兵遣将”后的成果。当然,在文稿的细节处,还需要编辑有足够的文字驾驭力,使文字免于粗制滥造,使文稿免于缺乏审美。 学术周刊:编辑根据不同职业还分为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有出版编辑和新闻编辑,两者有何区别? 郝振省:以上所谈基本素养及基本技能,是出版编辑与新闻编辑作为编辑的相通之处,当然,两者也具有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在时效性上,对新闻编辑的要求要高于出版编辑;在政治素养上,对新闻编辑的要求也要高于出版编辑;在文化素养上,对出版编辑的要求要高于新闻编辑;在文字准确性上,对新闻编辑的要求也会高于出版编辑,前者要求零差错。 “编辑做到极致就是大家” 学术周刊:有一种说法,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您认为,编辑的价值在于什么? 郝振省:关于“做嫁衣”的说法,过去常常谈到。集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为一身的叶圣陶老人认为,编辑为他人做嫁衣只是相对而言,编辑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他人也在为编辑做嫁衣。比如编辑从事文字工作是在为作者做嫁衣,但别人又在为编辑的衣食住行做嫁衣。根据我的思考,这是社会分工的要求。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社会分工,具体到一部作品的出版,必定会细分为完成作品、加工作品等环节。 但“做嫁衣”的说法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编辑身处文化传播把关人与责任人的位置,主要在为别人做宣传,对自身的宣传则远远不够。那么,编辑在宣传社会各行各业人物的同时,其自身贡献是否也应得到相应的传播与推广?很多名家名作的问世,都离不开编辑的“伯乐”作用,纵观历史,有多少落魄或不知名作家被编辑发现后,完满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优秀的作者一般都会有优秀的编辑在关照,优秀的编辑所能得到的关照却是零星碎片化的甚至是不存在的。编辑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创作了丰富画卷,提供了充足营养,对其自身贡献的宣传,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 何建明委员曾说过,有无好的作家作品,在于有无好的作品毛坯、编辑好手以及客观深入的文学评论。这就涉及编辑的价值。从横向来讲,编辑的价值在于传播文化。把一个人的思想变成若干人的思想,把一个点的思想变成一个面的思想,把思想理论变成物质力量,没有编辑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与完成的。从纵向来讲,编辑的价值在于传承文明。“三玄”“四书”“五经”“六典”,这些典籍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明,如果没有编辑的加盟,这些文明是无法传承至今的。是编辑把古代的思想成果变成今天的思想营养,还有可能把今天的思想变成未来的思想资源。李学勤先生曾感慨道,如果没有历朝历代留下来的典籍,考古都无法进行。河北省满城发现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合葬墓时,找到了郭沫若先生后才得以确认,为何?他依靠的是古代典藏的知识积淀。相反,在北京延庆有一个古山洞民居,到现在都没有成为文物与遗产,原因就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无法考证朝代。在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承过程中,编辑价值的实现还包括对内容的提炼与思想的创新,以达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学术周刊:编辑与作者之间,如何有一个好的互动?可否具体讲述一两个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经典佳话? 郝振省:编辑要有捕捉梳理思想的能力,作者要有发明创作故事的能力;编辑要有对文字的理解力、整合力与提炼力,作者要有对事物的观察力、表达力与感悟力。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在出版物加工过程中,都必须达到对某一事物、某一领域的了解与把控,都醉心于一本出版物或一篇新闻稿的实现与完成。 编辑做到极致就是大家。尤其是在文学界,比如莫言、铁凝、刘庆邦等最早都曾是副刊编辑。在学术领域这种案例也不胜枚举。著名作家唐浩明就是在编辑《曾国藩文集》过程中成为大家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曾国藩的资料四分五散,唐浩明历时十年遍寻各地搜集资料,在此过程中,他发现曾国藩并非为当时学界所给予的否定性评价,而是有着令人信服的文韬武略,于是在完成编辑任务后,唐浩明根据自己对资料的理解与研究,创作出历史小说《曾国藩》。该书一经出版立即畅销国内外,唐浩明由一名普通的学术编辑成为著名历史小说作家,即使在担任湖南作协主席期间,他仍坚持在岳麓书社工作,名片上始终印着一行字:岳麓书社首席编辑。 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佳话,更是数不胜数,比如钱钟书与周振甫、王蒙与萧也牧,等等。比较典型的当属《林海雪原》的作者与编辑———曲波与龙世辉,曲波写完小说后,交给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龙世辉,龙世辉看后觉得故事不错,但未免有些枯燥,便在曲波的请托下,重新改写了少剑波和白茹之间的爱情故事。《林海雪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编辑的学术与文化追求 学术周刊:对于编辑,孙犁说:“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或作家。”您也曾谈过,当今社会需要学者型编辑。为什么?学者型编辑应具备哪些学问? 郝振省:学者型编辑,主要靠理论修养、文化积累、文字眼光、思想理念与见多识广来处理问题,需要在具备专业知识与编辑知识的基础上,有“1+1+n”的综合素质,即具备“六性”——文学的感性、史学的智性、哲学的悟性、艺术的灵性、科学的理性与伦理的德性。文学给编辑以感性,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使作品旁征博引、充满文采,吸引更多读者。史学给编辑以智性,使编辑具备深厚的知识底蕴,增加作品的历史恒久性。哲学给编辑以悟性,其逻辑性可增加编辑的条理性,反思性可增加编辑的深刻性,辩证性可增加编辑的包容性,宏观性可增加编辑的全局性。艺术给编辑以灵性,编辑思维架构中有无审美品质,与作品含多少审美元素是成正比的,乃至有些科学家认为,他们的发明创作往往是想象力的成果。科学给编辑以理性,增加作品的说服力与逻辑力,比如科普书中的某一见解往往具备严密的衔接与充满逻辑的框架。伦理给编辑以德性,作为一名编辑还需具备一定的亲和力,也就是人格魅力,否则会“和者盖寡”。具备“六性”,才能从一名合格的普通编辑逐渐成长为学者型编辑,乃至成为编辑大家、思想家、学者。编辑不经过合格编辑阶段不行,但老停留在这一阶段也是可惜的。我们追求成为大家,未必都会成为大家,但起码能使我们超越合格编辑层面,甚至超越学者型编辑层面,更加接近大家。 学术周刊:编辑在当下的时代使命是什么?可否结合自身经历及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编辑事迹来谈谈编辑是如何反映时代声音、推动历史进步的? 郝振省:北宋著名儒学家张载在谈到读书的目的时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将读书人的社会职责与时代担当阐释得相当透彻。 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来看,追根溯源,最初建党的那些先进知识分子,如瞿秋白、恽代英、陈独秀、李大钊等都与编辑有着实实在在的关联,有的本身就是。在建党之前,他们都建立了各种文化书社、学习小组等。从这一角度而言,编辑与时代是相呼应的,甚至是推动时代进步的。 有些学者提出,国际舞台上的较量,在20世纪上半叶是军事竞争,到下半叶是科技竞争,到21世纪则主要是文化竞争。我们正处于文化竞争的时代。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建立文化强国。不建立文化强国,就会落后于我们的时代。与此同时,出版物的性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图书、报纸不再是区分社会阶层的装饰品与奢侈品,而是已成为国民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就报纸来说,关于文化、政治、经济的,是生产资料;关于美容、健身、服装的,是生活资料。就出版与文化的关系而言,出版是文化的源头与基础,文化是出版的实现与归一,进一步来说,出版因文化而产生而有用,文化因出版而创造而传承。出版越有思想,文化作品才越有市场;出版越有内涵,文化传播才越久远。在这个时代,编辑的责任与使命就会更加凸显出来,需要为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建立文化强国发挥自己的力量,贡献思想与多出精品。而出版、传媒机构,也应将文化追求渗透到管理中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层面上。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