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理解她们,也是理解自己

http://www.newdu.com 2022-12-05 中国作家网 吴旦 参加讨论

    《我看见无数的她:跟女孩们聊文学和电影的30个夜晚》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继《对镜》后出版的第二本女性文学课。与《对镜》相比,《我看见无数的她》保留了通俗易懂的叙述风格,也兼顾了学理性,提出的问题更加深刻。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女性视角下的女性文学”,通过讲述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等第一代中国现代女作家的人生故事,简要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脉络,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她们的作品在当时及对后世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女性视角解读文学作品或者电影作品,我们得以重新发现故事的更多读法。张莉独特的解读方式为读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幽深小径,引领我们通向过去未曾留意的广阔天地。
    我尤其喜欢张莉切入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和《青衣》这两篇作品的视点,一篇关乎女性身体,一篇关乎女性的精神世界。张莉在分析《哺乳期的女人》时从旺旺与惠嫂的关系说起,七岁的留守男孩旺旺因为缺乏母爱突然“袭击”了邻居惠嫂的乳房,因此被村里人议论、批评,被祖父教训、抽打。与他们相反,当事人惠嫂却对旺旺的行为予以理解,她可怜旺旺,甚至主动找到旺旺,让他吸吮自己的乳房。我们如何理解旁人的指指点点与惠嫂的“理解”?张莉分析了这一事件汇聚的两种不同语境。故事里的旁人,乃至整个社会话语着重放大了女性身体隐含的情欲这一“性别烙印”,而身处风暴中心的旺旺和惠嫂却明明白白懂得,旺旺吸吮乳房的行为,在此时此刻仅仅代表着一个儿子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与此同时,张莉发现这其中仍然蕴含另一个问题,为何故事中的其他人,包括女性都默认以性别视角看待这起突发事件,而惠嫂却能敏锐地感知到女性身体的另一重含义?通过细致的阅读,张莉掌握了重新解读女性身体的钥匙——“哺乳期”这一至关重要的特殊生理时期。“在特殊的生理时期,叙述人使惠嫂还原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人’。你会看到,在这个素朴、丰满、有着美丽的母性光彩的女性身上,有着别样的真淳,她的母亲身份使她比别人更加深刻意识到旺旺的可怜,旺旺生命中的缺失。”在她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我们借由“哺乳期”看到了女性身体的多重意义,它不止与两性的情欲有关,也连接着许多纯洁、美好的情感,令人感动。
    批评家的目之所及,还有那些潜藏在文本深处,未被聚光灯笼罩的人物。解读《哺乳期的女人》时,张莉既通过女性身体关注“看得见的女人”惠嫂的母性光环,也在思索小说中“看不见的女人”旺旺妈妈的现实处境。她用“丰满的身体”与“匮乏的身体”打开了小说封闭的情感向度和空间向度,前一具连接着丰盈的人类情感,后一具身体则隐喻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对女性身体的伤害,再引申到母亲对子女的情感亏欠。张莉串联起小说中那些零落的线头,通过女性身体的对比让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浮现于文字之间。在批评家的领读下,当我们重新阅读这部发表在二十多年前的作品时,仍然能够与人物同呼吸,仍然能够感受到跨越时代的隐痛。我想,这正是小说语言与批评文字联结后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或许,我们可以将张莉对《哺乳期的女人》的解读当作是,对女性重新掌握身体的定义权与解释权的一种呼吁。其后一篇解读《青衣》的文章,则会让我们看到女性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依恋与掌控,看到一个不妥协、不动摇,永远渴望保持灵魂独立性的女性。
    张莉率先注意到了“嫦娥”与女主角筱燕秋之间的互文性。文章以“嫦娥真的寂寞吗”这一问句为题,本身就在试图颠覆我们对“嫦娥应悔偷灵药”的固有印象,也在试图让我们重新理解女主角筱燕秋的个人选择,从而理解中年女性的普遍困境,理解精神向度对于女性生活,乃至所有独立个体生活的意义。或许在旁人的眼中,“嫦娥”是筱燕秋的负累,正如同那颗丹药是嫦娥的负累一样。如果没有“嫦娥”,没有丹药,她们会拥有他人艳羡的美满家庭和幸福生活,平安顺遂地过完一生。但在张莉的眼中,不是这样的。她设身处地地理解她们的处境并感受她们的心境,指出“嫦娥奔月”的传说在话语中“包含了对女人的劝诫和规训”。这一说法让我醍醐灌顶,让我意识到嫦娥的“悔”也可能是后人的揣测,而筱燕秋也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可怜的、不识好歹的女人。事实上,她们主动做出了选择,也承担了选择带来的后果,体验了更为复杂的人生,品尝了更多的欢喜与痛苦,除了她们自己,谁又能评判其中的幸或不幸呢?
    对《青衣》的解读,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张莉在序言中所说的——“成为不驯服的读者,确认作为读者的主体性”。而“成为不驯服的读者”的第一步,我想就是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不服从他人灌输的故事逻辑,然后重新走遍文本的每一处角落,在文字罅隙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路径。
    无论是解读《哺乳期的女人》《青衣》,还是其他作品,张莉总能带我们发现女性人物身上那些毛茸茸的部分,那些带刺的部分,甚至是那些晦暗的部分,让我们看到她们身上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她同情每一位,也理解每一位,因为她知道,她们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特例,她们身上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折射出了当代女性的普遍困境。而理解她们,也是理解女性共同体中的每一位,包括我们自己。作为批评家,她并不居高临下,而是用和缓诚恳的叙述方式分享了她与过去的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引领着我们成长,通过辨认这些女性形象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也更为充分地了解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