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一个语文人的肖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冷玉斌 参加讨论

    从语文教员到语文教研员,与“语文”相伴三十年的何伟俊老师,捧出了凝结多年思考与实践的作品:《犁痕桨迹——我的语文行与思》(广西教育出版社),何老师用他这本书,亲身示范,告诉我们他如何做老师,如何教语文。作为他的学生,又同为语文老师,阅读这一册厚重无比的大书,既感振奋,也颇汗颜,掩卷而思,由衷慨叹。我想,与其探究本书有多少语文的新知和教学的理论,不如好好看一看,去发现书里那一个语文人的肖像,这幅肖像将会告诉我们,立于三尺讲台,如何做好一个语文人。
    何老师此书文章分为三辑,分别指向读书、教学、评论,我实在觉得,这样的编排正凸显了何老师这一个语文人肖像里所藏着的三种表情:作为读书人的语文人、作为实践家的语文人、作为思考者的语文人。
    何老师首先是位读书人,语文是他的事业,而最终使他的事业燃放出不一样的烟火,正是“读书”。他组织的青年教师读书班,已经办了六期近二十年,培师无数,育人良多,能做到这一点,是取决于他自家读书。本书第一辑是“学”语文,在他心里,“学”语文就是广博阅览,读书不辍。他有名言曰:把读“过”的书变成读“到”的书,第一辑所收近四十篇读书笔记,将他所读“到”的书徐徐道来。这些书里有古代经典,如《论语》《中庸》《斐多》;有教育名著,如《给教师的建议》《教学理论》(施良方);有文学,如《麦田里的守望者》《额尔古纳河右岸》;有语言学,如《叙事学》《论对话》;还有历史读物,如《秦崩》《楚亡》……他气定神闲,娓娓而谈,既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与心得,也谈论自己的反思与困惑,不少篇章更交待自己的读书方法。其中,读《给教师的建议》《汉语与中国文化》《博尔赫斯谈诗论艺》这几篇笔记,论述严、思考深、篇幅长,是与著者对话,也是与自我对话,能看出何老师这位读书人内心的升华,于他而言,读“过”的书很快烟消云散,只有读“到”的书才是属于自己的,留在了他的生命里,与他的心智一起成长,诚哉斯言。教育人岂可不读书,何况又是教语文?想到这一点,忽有所悟,大概东坡先生那句话略改改,也正是何老师肖像下之心灵一隅:日啖好书三两册,不辞长作语文人。
    说何老师是“实践家”,并非要给他一顶“成功人士”的帽子,恰如书中的“犁”与“桨”,我更看重的是他的实干与践行,以犁以桨,一段光阴,一段行旅,留下浩瀚语文天地里他自己的汗滴与足迹。关于“教”语文,何老师很早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三个“留下”: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对此他是这么阐述的:形象是理解、运用语言的重要背景,情感是理解、运用语言的动力,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归宿。这就是他的语文教学主张,在此主张之下,作为教研员的他,频频走上课堂,以自己的尝试朝着真正的语文教育努力。最终,他从这一段扎实的实践里选出十节课,留在了本书第二辑。这十节课,都很有特色,每一节课都体现教者的思考与研究,每一节课也都有教师主张、诉求,这一个教研员,确实很不一样,他用他的课堂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真是“实践家”本色。此外,“实践家”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教得好”,有听课者曾这样写下听课感受:
    “(何老师)和孩子一起穿越语言的丛林,探寻言语的奥秘,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他始终不疾不徐地陪伴孩子学习,温和而从容。在他的悉心点拨下,学生的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教与学相得益彰……”
    很显然,心中装着学生的何老师,求浅、求真,的的确确是一个“实践家”,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这位老师,不喜欢这门叫“语文”的学科?
    本书第三辑收录“说”语文,何老师定主题为“还文本以生命”,这里面主要是他的文本解读文章、语文教育教学讲稿,还有评名家名师课堂的文章,这一组文章,正是何老师在语文丛林中的“追思”。他以语文为本,以思考为径,追思语言、追思课堂、追思成长,时有真知,时有灼见,特别是文本解读文章,引人入胜。有一次我曾听他讲述《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解读,此番重读,仍见精彩与锐利,他“追寻文本发生的踪迹”,打破了一般老师及教参对此文的分析,抓到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信息,即“享受工作、享受生活”,可谓发人所之未言,得人所之未得,可以说,这样的解读才是真正贴着了作者的“写”,由此也才真正贴近了孩子的“学”。何老师认为文本解读,“必须关注人”,想来,这个人,既包括写作的人,作品中的人,更包括学习的人。循此观察,何老师的评课亦是如此,可以看作他的“课堂解读”,他怎么解读课堂呢?我不饶舌,还是借用清人恽寿平那首题画诗吧:
    “心忘方入妙,意到不求工。点拂横斜处,天机在此中。”
    何老师与我们这班后学交流、聊天时,常引此四句。其实,不唯课堂,即文本、即教育、即人生,都当有此精神。说到底,《犁痕桨迹——我的语文行与思》一书,正勾勒出何老师这位语文人的肖像:是读书人、是实践家、是思考者,如此肖像下的全部神韵,亦如小诗所言,天机,在此中。(作者:冷玉斌,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21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