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飞走的鼓楼》:给北京城里特别的你

http://www.newdu.com 2022-10-24 北京晚报 鲍磊 参加讨论

    我18岁离开故乡赤峰去往呼和浩特求学7年,之后离开内蒙古,一直生活在北京,已经15年了。无论是坐上地铁来到二环里的鼓楼东大街转悠,还是静坐在雍和宫、法源寺这些殊胜的清净之地,我时常感觉自己的心,像是一块儿蘸了水的海绵,一会儿湿了,一会儿干了,一会又湿了。
    我也观察着这座超级一线城市里我眼中的普通人:昔日在马甸桥底支夜宵摊的东北夫妻,在三里屯开美发店的年轻小老板,从北京远赴异国他乡留学的少年,等等。我被这些灵魂深深吸引,以他们为人物原型,虚构了这本短篇小说集《飞走的鼓楼》,向我挚爱的北京致敬,更想好好地拥抱一下连同你、我在内,这些不容易的城市人,郑重地道一声:你、你、还有你,真是辛苦了!
    我仔细观察城市里的年轻人,试着联结他们的所思所想,尤其是用同理心,体察那些不轻易向外人道的心事,花费9年时间,慢慢写下19个故事,让它们渐渐显影成一幅当下一线城市的某种群像。你可以很直观地从这本小书里的一些篇名:《飞走的鼓楼》《寂寞男孩俱乐部》《烦恼会解决烦恼》《难过,再见难过》《斯德哥尔摩之眠》看出我想传达的,甚至所怜惜的一小撮族群。它属于城市里,既脆弱又坚强的每一个你。他们或许做着特别主流的工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贡献力量,只是他们的灵魂,内心深处,非常特别。于是我在新书《飞走的鼓楼》扉页上写道:给,城市里特别的你……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甚至其他代际,只要是被智能手机、短视频所深深影响着的人,他们的工作、生活、心理,较以往时代、时期,其实已经在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这种不同带给心灵层面的挤压更是巨大的。我特别喜欢听歌,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手机音乐APP歌曲下面的留言,几乎都闪烁着金句般的思想火花。稍加留意,你会发现许多网友都是思想者,都很性情,甚至情绪化地抒发着自己的不容易。而手机背后,可是一个、一个、一个鲜活的人啊。这让我不禁讶异:白天在太阳光底下忙忙碌碌每一个城市里的人,怎么到了晚上,在一首歌下,竟会变得如此柔情似水?我在好奇之际,也欣喜、欣慰。因为,在所谓的由钢筋混凝土所构建的冰冷大城市,其实人的内心,都是一样一样的:会孤独,渴望被爱。
    于是,我试着用同理心,将我眼睛所捕捉到的“人”,组合成我想诉诸的一个个属于大都市里的感人故事。所以,一本包罗男男女女青春的絮语,城市里的爱与恨,甚至两三篇奇谈志怪的纯幻想类文本,便组成了这部《飞走的鼓楼》。
    在长篇小说《夜照亮了夜》与《青春是远方流动的河》之后,这是我的首部短篇小说集。我想,这三本书,相对比较集中地表达了我眼中的“80后城市文学”风景。写到这儿,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身为一个蒙古族,从内蒙古草原“出走”,在京城漂泊逾15年后,自己根基之外的枝桠,早已深埋在北京城了。他乡,已然就是故乡。
    我很欣慰,在新书出版前,被内蒙古作协推荐,去往鲁迅文学院高研班深造两个月。它是中国文学最高的文学殿堂,许许多多的文学前辈,活跃在当代文坛一线的大家,都曾在鲁院尤其是高研班学习。我更有幸地请来鲁院常务副院长、作家徐可先生为我的这本小书写下推荐,其中说“速写式的简练笔触,试图勾勒出当代城市与年轻人的生存现状。边缘的视角,充满先锋性。”同样要谢谢满全、卢一萍、李树榕、阿霞这四位老师的诚意推荐。
    在鲁院上课时,我听到一些文学评论家不喜欢用代际来划分文学,然后有的理论家主张小说就是要“零度叙事”。我认同文学创作应该不分年龄,因为它只属于保有天真与童痴之人。但我却坚定地认为,文学应该像花园里外形各异的植物一样,既能接纳像牡丹那样的“大花”,也能容许边缘角落并不起眼的“小花”共存。在这个信息“粉尘化”(没错,已经不是所谓的“碎片化”)的短视频与直播带货的时代,只要是打动人心,能抚慰人、温暖人,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就应兼容并包地接纳。真心希望,自己的这本稍显特别的城市文学作品《飞走的鼓楼》,能为当下文坛带来一股别样的清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