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为他们的青春喝彩——国家京剧院2016年优秀青年演员优秀剧目展演观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李楠 参加讨论


    为期四天的国家京剧院2016年优秀青年演员优秀剧目展演已经落下帷幕。这次展演不仅是戏迷朋友渴望已久的盛事,更是对这些优秀青年演员的一场业务审核。自从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全国各地的戏曲院团都在加大力度培植戏曲人才,国家京剧院作为文化部直属的重点院团,更是首当其冲。当下,青年戏曲演员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才能全面继承传统,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在选择剧目方面如果不善,则会事倍功半。所以说,针对表演性、观赏性强,且蕴含传统表演技艺丰富的剧目加强学习,可算是一条捷径。让青年演员有重点、有目标地学演经典传统戏,掌握更多唱念做打等程式技巧,对今后的个人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从这次展演的剧目安排来看,国家京剧院费了不少心思。这当中既有脍炙人口的全本大戏《四郎探母》 (带“回令” ) ,又有短小精湛的折子戏《豆汁记》 《失子惊疯》 《汾河湾》 《杨门女将·探谷》 ,既有文戏《珠帘寨·解宝》 ,又有武戏《扈家庄》 《挑滑车》 ,还有昆曲《游园惊梦》 ,同时也有代表国家京剧院自身特色的保留剧目《三盗令》 。这些剧目的指导教师,不仅是当之无愧的名家,更是流派艺术的传承人。很多戏曲名家由于自己多年舞台实践形成一套固定的表演风格,虽然不曾自我标榜成一流派,但在观众心目中却早已默认。这些艺术家的代表剧目诚然应该得到重视传承,但却未必适宜传授青年演员,按照戏曲的发展规律,私房戏更应该传授给业务上已经成熟的中年演员。传承不对路,或者不通大路,容易使青年演员走偏,甚至在思想意识上误入歧途。由此看来,此次剧目传承绝对是流派风格明显的剧目在正宗的传承人的精心培养下的一种延续。不过,这些剧目既然拿出来展演,对于青年演员来说是极富挑战性的。越是妇孺皆知的传统戏,越是遍传市井,很可能台下的观众中都有人比台上演员唱得更好,因此青年演员在此当口,迎难而上,精神可嘉。
    以《四郎探母》为例,此次展演的两位指导教师耿其昌、王志怡分别是余派、梅派的代表人物。而近些年, 《四郎探母》十有八九是当作逢年过节大合作的戏来演出,一出时长两个半小时的唱功戏,拴住了许多生、旦名家,杨四郎一个角色往往由四至六个人先后出场分演,铁镜公主也往往由两至三个人承担,这就变成了流派荟萃式的大拼盘。相形之下,反倒是一人演完到底的情况较为罕见。这种自首至尾坚持不换人的做法,不仅考验演员的基本功,更考验演员的耐力。能够完成高强度的全本戏的演出,也是一名京剧演员重要的素质标准。站在一般戏迷的角度来看,流派纷呈的什锦味道,确乎令人有一种应接不暇的愉悦感,而对于钟情于某一流派的戏迷来说,则不免有“尝一脔而思鼎镬”的小小不甘。像此次这样通力演出,既保证风格的完整性,更保证了剧中角色个性的统一,是不容易的事情。
    其他几个折子戏的演出,也足以让观众感受到国家级的京剧院人才济济,行当齐全,对待流派艺术没有丝毫偏废之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青年老生演员李博所演的两出余派戏,一出《四郎探母》 、一出《珠帘寨·解宝》分别由他的姑父耿其昌和北京京剧院老艺术家陈志清传授。同样是余派戏,被内亲、长辈两位老师同时教习,可见在这一代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老艺术家心中并不存在门户之见,这正是今天这个时代的优越性,也是艺术纯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最好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