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荐读 | 李大钊: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http://www.newdu.com 2021-11-02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荐读 | 李大钊: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使李大钊这位革命先贤的形象,真切、生动地走近我们。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李大钊不畏黑暗、挺身而出,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所有。
    今天,是李大钊同志诞辰132周年纪念日。让我们回顾李大钊的光辉一生。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垞村。他在幼时就失去了父母,孤苦伶仃,靠老祖父抚养。幼年时,塾师为他起学名耆年,字寿昌,以后改名李大钊,字守常。他于1905年入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中学,在那里接触到“新学”,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十分赞赏。从1907年到1913年,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回国后,李大钊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们“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逐步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
    1918年1月,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一到北京大学,就参加了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编辑部,一面研究理论,写文章;一面到师生和职工群众中去从事革命活动。7月,他在《言治》季刊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明确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11月15日,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前举办讲演大会,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这篇著名的演说。接着,他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从1918年下半年到1919年,李大钊极其热情地参加和支持了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应邀给许多当时涌现出来的爱国团体、新文化团体作指导或当顾问。
    
    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发展,李大钊在参加和领导这一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同时,更加勤奋地钻研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他在1919年这一年的时间里就发表了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一长篇论文中,他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华,并先到北京同李大钊见面。他们讨论了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建党活动从此开始。在李大钊发起下,这年10月,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建立起来。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建立起来。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上,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底,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成立,李大钊任书记。
    早在1921年8月,党成立了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李大钊任这个组织的北方区分部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北方党组织派出许多同志在冀、鲁、豫、晋、陕、内蒙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开展党、团工作,并先后发动了开滦五矿大罢工和京汉路大罢工等著名斗争。
    李大钊也十分注意农民问题。早在1919年2月,他就在《晨报》上发表连载的文章《青年与农村》,号召青年到农村去。1925年到1926年,他又连续发表了《土地与农民》《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等论文,对农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且对农民土地问题和农民武装问题非常重视。
    1924年北京政变之后,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四面受敌,东有张作霖,西有阎锡山,南有吴佩孚的人马。危急之下,多亏李大钊及时出面,通过当时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获得了苏联的军火援助。因为李大钊的奔走,国民军军源不断扩充,并得到苏联军事顾问的指导,这才具备了与北方军阀相抗衡的资本。
    作为北方革命运动的领导人,李大钊自然被军阀们视为“眼中钉”。1926年4月,直奉鲁豫联军荷枪实弹、杀气腾腾地开进了北京。对于城中的革命者,联军随即公布的治安条例里特别规定:“宣传赤化、主张共产,不分首从,一律处死刑。”6月,张作霖进京执掌北京政权,任“讨赤联军总司令”,随即将捕杀李大钊等人列为特别紧迫的军事行动。
    李大钊当时并没有离开北京,就在东交民巷苏联使馆的俄国旧兵营里,距离被张作霖当作大元帅府的顺承王府不远。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李大钊为了躲避段祺瑞政府通缉搬到了这里,此后再也没有公开露面。
    当时的中国从北到南,战火不休。坚守北京的李大钊就成了连接南北革命斗争的关节点。一条条军事情报、政治情报汇聚到俄国兵营那座小院,再秘密地分转出去。
    此时,北方革命力量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从1926年3月至1927年2月,北方的共产党党员由3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国民党党员由2200余人发展到4300余人。就连张作霖的大帅府里,也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支部书记是大帅府秘书董季皋。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苏联使馆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人士等33人,以及苏联使馆工作人员16人。李大钊等人被捕的消息传开,社会影响之大超过了张作霖的预料。事发后,京津各报社评,都为李大钊呼吁。营救李大钊的人亦不计其数,有人论法理,有人道人情,有人捐款,有人奔忙。压力之下,京师警察厅在抓捕李大钊的第二天就匆忙委派了15人进行审理。
    4月8日的《世界日报》上说:“李著灰棉袍,青布马褂,满脸髭须,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云云。”李大钊光明磊落,问到后来,他干脆说:“你们拿纸笔来,我自己写好了。”于是,就有了后来被广为传诵的《狱中自述》。李大钊三易其稿,最后的成稿有2700余字。
    终日为革命奔走忙碌的李大钊,终于借这个机会梳理了自己的一生。对于共产主义学说,李大钊承认“崇信不讳”。他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尽显一片赤胆忠心,襟怀坦荡。
    力主“讨赤反共”的张作霖想要的绝不是这些。他甚至派出自己手下、李大钊的同乡杨宇霆做说客,许以高官厚禄,但也没能从李大钊口中得到苏联“赤化”中国的证据和共产党组织工农运动的情况。所以,警察厅一方面对外界宣称“李大钊口供颇多”,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灰溜溜地承认“李无确供”。即便“无确供”,特别法庭还是在4月28日突然开庭,草草审理了70分钟,便判处李大钊等20人绞决,立即执行。
    张作霖不敢在天桥刑场公开处死李大钊,便决定使用从国外进口的绞刑架,在京师看守所里秘密进行。京师看守所,正是明清两代的刑部监狱。清朝末年,谭嗣同曾在监狱墙壁上题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而后慷慨赴死。
    30年后,李大钊来到了这里。他第一个登上绞刑架,英勇就义,时年38岁。
    
    38岁的李大钊对于“死”没有寻常人的惧怕。如同他在1919年11月9日发表的短文《牺牲》中所说:“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