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记录小康的可贵地方性收获

http://www.newdu.com 2021-01-15 文艺报 李朝全 参加讨论

    关键词:雪峰山 脱贫攻坚
    张雄文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雪峰山的黎明》,描述的是湖南中西部的一个较为贫困落后地区溆浦县如何摆脱封闭和落后状态,借助发展文化旅游,进而摆脱贫困的过程,为一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份信史。作品主题正如标题,关注的是雪峰山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新生活的“黎明”,这里的群众将摆脱贫困,开启新生活。同时也是对主人公陈黎明回报家乡、反哺故土的生动描述。
    这部作品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作者将溆浦的脱贫事业放在我们国家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来书写和叙述。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处于雪峰山深处的溆浦,由于地理环境、自然灾害、遭遇洪水等原因,这里的老百姓原先相当贫困。作品中写到,因为资源匮乏,有些地方的猪养了三年还只有七八十斤,这里的很多山民娶不上老婆,打了光棍;还有很多人不情愿地给别人当了上门女婿。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的口号后,溆浦乡村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溆浦县通过扶贫、脱贫、致富三步走,带动全体百姓共同致富,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溆浦的故事是新时代的一段华章,也是一个地域的地方志和一份史志,为溆浦的当代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实的历史记忆。
    张雄文注重在历史的坐标上进行考量和思索。书中写到溆浦曾经是屈原流放之地,“入溆浦余儃佪兮”。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最有名的诗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正是带着对百姓困苦生活的万般牵挂,他走向汨罗江,投河自尽。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贺龙、萧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在长征中曾于溆浦转战、暂驻,抗战中的雪峰山曾是中国正面战场上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的地点,粟裕元帅曾在此浴血奋战。党领导的军队,在这里为人民的幸福而搏杀奋斗。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雪峰山区这块热土上的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但是,因为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等各种原因,贫困始终困扰着这里。
    雪峰山的脱贫,借重于文化旅游开发振兴乡村,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作品中主人公陈黎明的经历也相当曲折,个性鲜明。作者详细地描述了他曾经是一位文学青年,写过诗,后来又去参军,当了基建工程兵,复员转业回家,甘愿舍弃外贸经理的职位而下岗,办起了猪场,创业成功后舍弃了上市公司的职位,甘心拿出全部的家底发展雪峰山文化旅游事业,为家乡修路、架桥。老百姓对此甚为不解,称呼他为“哈协主席”,认为他这个人太“哈”太傻了。陈黎明的文学文化情怀和乡土情怀、百姓情怀,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作者注重刻画人物,讲述故事,采用前后对比手法,表现文化旅游发展给乡村带来的文明新风和社会变革。作者亲临现场,采访深入细致,注重实证的应用。他的行走深入到民间,因此能够采集到许多丰富的地方性的内容,注重突出作品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尤其是注重发掘当地雪峰山区散落着的古村落、古书院、古桥、古庙、古亭、古牌坊、古驿道、古井、古树、古塔、古祠堂和古战场“十二古”的故事。
    《雪峰山的黎明》用生动的事例,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贫困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脱贫的路径独特迥异,但是殊途同归,结果和目标都只有一个:摆脱贫困,走向小康。雪峰山区的百姓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向文化要效益,向文化要发展,依靠文化作为强劲的精神支撑和底气,深挖稻作文化、饮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逐步摆脱了贫困。老百姓通过参与景区的建设,日子逐渐过得红红火火,或者参加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者通过资源入股、产业扶持、产品加工、农业合作社建设等而不断受益。有的农民开办民宿,有的从事景区的舀茶、宾馆等服务业,有的担任了环卫人员,有的通过传承花瑶挑花技艺……都从雪峰山的扶贫和文化旅游开发中获益。《雪峰山的黎明》所描述的脱贫经验是独特的,为我国的脱贫攻坚战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溆浦印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