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论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2)

http://www.newdu.com 2020-10-30 未知 胡友峰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1]张法、欧阳友权、单小曦等学者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具体可参见张法:《走向全球化的文艺理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下文艺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2][20][27][30]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第1页,第106页,第184页,第130页。
    [3]具体可参见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的蔓延》,《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4]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国荣译,《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5]罗杰·费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第247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16]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第191页,第18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关于文论五要素的建构,单小曦已有所交代,并进行了初步论证,但对文论话语中的四要素在电子媒介时代发生了怎样的话语转型,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述,参见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第45-70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卡尔·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赵月瑟译,第254-26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0][11]张之沧:《从世界1到世界4》,《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12期。
    [12][13]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形而上学》,金吾伦等译,第113-119页,“译者前言”(第2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张永清:《历史进程中的作者(上)——西方作者理论的四种主导范式》,《学术月刊》2015年第11期。
    [15][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刘若瑞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第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7][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第69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18]王一川:《兴辞诗学片语》,第21页,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
    [19]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第107页,单小曦在这里将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文本称之为“复合符号文学文本”。
    [2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第13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芬兰]莱恩·考斯基马:《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单小曦等译,第10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3][斯洛文尼亚]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兰菊译,第26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4][25]Jean-Paul Sartre ,What is literature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p.50,p.54.
    [26]关于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生产方式,可参见拙文《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方式》,《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28]陈定家:《比特之镜: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第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9]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第26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0]Ryan,Marie-Laure, Immersion vs. Interactivity: Virtual Reality and Literary Theory. Postmodern Culture v.5 n,1(1994),Http://pmc.iath.virginia.edu/text-only/issue.994/ryan.994,转引自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第185页,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31]Joyce,Michal.Of Two Minds.Hypertext Pedagogy and poetics.Ann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P41.转引自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第185页,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32]转引自单小曦,《莱恩·考斯基马的数字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34]郑宗荣:《论网络文学的互动性》,《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
    [35]关于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问题可以参见拙作《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