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 | “八一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进行改组并果断地作出了举行南昌起义等决策,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于1927年8月1日组织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自“打响第一枪”到“井冈山会师”,历时近十个月,驰骋赣、粤、湘等地,期间经历“南征广东”“赣南三整”“湘南起义”等艰苦卓绝的历程,新型的人民军队浴血奋战,使中国革命走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正确道路。究其根本原因,是人民军队诞生之际,就孕育了区别于古今中外一切军队的建军精神——“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八一精神。这一精神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是人民军队的军魂所在。 明天是八一建军节,我们知道这个节日与南昌起义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从那场惊心动魄又意义非凡的战斗中,了解人民军队军魂所在的“八一精神”的由来。 坚定信念、听党指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汪精卫在武汉实施“分共”计划,发布“宁可错杀一千,不使一人漏网”的屠杀令。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归于失败。国民党对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最严厉的“清党”和“分共”政策,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短短数年时间,共有30多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斗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但是,先进的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动摇,吸取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组织发动了南昌起义,开辟了“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新局面。 在南昌起义前夕,党内和共产国际对是否发动起义仍存在不同意见和态度。1927年7月中下旬,李立三等根据时局变化,提出聚集部队于南昌,发动武装暴动,反对武汉、南京政府,建立新政权的建议,并经当时的临时中央负责人瞿秋白同意提交中央审核。但是,张国焘到达南昌后,提出“起义如有成功把握,可以举行,否则不可动;应征得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也不可动,并称这是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张国焘执意阻止起义,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恩来实在忍无可忍,拍案而起。他握紧拳头愤怒地说道:“国际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运动,此时不行动,何时行动?起义断不能迁延,更不可停止。”会议最后决定,8月1日凌晨举行武装起义。事后,周恩来曾说,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拍桌子。在南昌起义中周恩来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炽热的追求。 起义的主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手下共有7000多名士兵,早已在北伐战场上声名远扬,是各方势力竞相拉拢的对象。他在军官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革命到了危急关头,摆在我们面前的出路有三条:第一条是把队伍解散,大家都回老家去。第二条是跟着蒋介石、汪精卫去干反革命,屠杀工农兄弟。我贺龙不管今后如何危险,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绝不走第二条路。第三条路是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我选择的就是这条路。”蒋介石、汪精卫都派人来拉拢贺龙,许以高官厚禄,但均被贺龙严词拒绝。当时,他虽非共产党员,但当周恩来找他谈话时却坚定表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列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我听共产党的话”,欣然受命为起义军总指挥,成为起义的功臣。 南昌起义时,从主要领导人到普通战士,每人脖子上都系了一条红带子,又称为“牺牲带”。为什么参加起义的官兵要系上红带子?因为当时指战员的装备极为简陋,没有统一的军服,有人穿旧式革命军的服装,有人穿学生服,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着装。为了区别于反革命军队,同时避免与普通群众混淆,在参加战斗之前,革命官兵们就在领口上系上一条红带子。在战场上,起义官兵凭借这根红带子来判断谁是战友谁是敌人。战斗结束后,起义官兵也可以依据红带子识别出牺牲的革命战士。正如粟裕将军所说:“这根红带子是用来拎自己脑袋的。”因而当起义官兵领到那鲜红的带子时,都感到无比光荣和神圣,因为它是参加革命、忠于革命、勇敢杀敌的光荣标志与象征。 为民奋斗、百折不挠 1927年8月1日拂晓,伴随着枪声的停止,南昌城迎来了新生的第一天。在报馆守候了一夜的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常务委员会委员、《南昌民国日报》社社长邓鹤鸣开始忙碌起来,前一晚他一直在等待起义军的命令准备随时发排所送文稿、宣言、布告等。起义胜利的消息一传来,他便立即组织出刊,报纸的内容全都与南昌起义有关。 报纸一发行,便引起巨大轰动,其中最具有历史价值的就是头版发布的《中央委员宣言》。《中央委员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1927年7月31日前敌委员会委托恽代英、高语罕起草,经周恩来修改,以原国共合作时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共22人名义发布的。《宣言》明确指出:南京和武汉的国民党党部和政府“已成为新军阀之工具,曲解三民主义,毁弃三大政策,为总理之罪人,国民革命之罪人”,号召一切革命力量共同努力,为获得一个新根据地、解决土地问题、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一切新旧军阀而斗争。后由革命委员会起草、贺龙签发的《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以下简称《告全体官兵书》)又在报纸上发布,再次揭露了蒋、汪、唐等军阀的丑恶嘴脸。《宣言》和《告全体官兵书》既是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檄文,又是对广大起义官兵的战斗动员令,充分反映了新型人民军队区别于旧式军队的主要特征,正是由于其“为民奋斗”的鲜明宗旨,人民的军队从这里走出,并锻造成一支百折不挠、英勇善战的新型人民军队“为民奋斗、百折不挠”塑造了八一精神的魂魄气概。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南昌起义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可以概括为“五个一”: 第一,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这石破天惊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起点,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八一功在第一枪”。 第二,创建了一支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南昌起义的筹划、发动、南下和奔赴井冈山,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指示进行的,在起义部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确立了党对部队的政治领导,人民军队一建立便在党的领导下行动和战斗,开天辟地真正有了自己的子弟兵,8月1日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盛大节日。 第三,开启了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南昌起义揭开了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序幕,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战争的新时期,自此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呈燎原之势。南昌起义余部历经艰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第四,铸就光耀千秋的八一精神。这一不朽的英雄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贞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炽热追求,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坚决听党指挥、忠诚履行使命的政治本色,生动展现了为人民利益一往无前和敢闯新路的英雄气概和无畏血性。 第五,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确立了一个新坐标。八一精神植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中,继承了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建党精神,是人民军队的军魂和精神源头,其发轫的建军精神薪火相传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构成了党和军队一脉相承的伟大精神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