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吴佳燕: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

http://www.newdu.com 2020-06-03 《长江文艺》 吴佳燕 参加讨论

    福克纳说他一生都在写家乡那个邮票大小的地方,神农架不是陈应松的家乡,却成为他文学和生命的原乡。一个在水乡长大的人,却如此深切而持久地爱上了山村与森林。同样是行走的文学,有那么多高山大海、鸟飞鱼跃,陈应松的写作不是向上的飞翔、四处发散,而是向下的沉潜、集束深耕。毋庸置疑,神农架是陈应松的福地与敬亭山,他在创作谈《我选择回到森林》中说道:“去森林不是为了写作,而是为了生活,安放自己的肉身。过去我去那儿有写作的私心,现在完全没有了。山可平心,水可涤妄,古人把山水的作用说透了。”正因如此,陈应松还乡般无数次回到神农架,从这里出发,又不断折返,每一次离去与归来都是能量的蓄积与充盈,心神的涤荡与澄澈,亦可以清晰看到他写作的改变与境界的提升。
    陈应松的小说总有一个潜在的城乡对比维度。在城市与乡村、庙堂与江湖、现代与传统、文明与自然的交融碰撞中,他的叙事重心与价值立场往往更倾向于后者,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个个石子,激起生态人心的层层波澜。乡村是浩大的主体浓抹的底片,城市是偶尔闪现的令人心惊的魅影。城市里躁动的人们像《赵日天终于逮到鸡了》那样“鬼子进村”,《声音》里不断骚扰山民的城市广告电话,《青麂》里村长家门口装的让真相大白的监控器,《森林沉默》里飞机的轰鸣声和城里来的女博士,都是现代科技文明的道具与象征,探测着低处的生活与更深的人性。《声音》里的赵日红这个名字,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那是《赵日天终于逮到鸡了》里的主角赵日天。他们像是孪生兄弟,随意、散漫又有几分自大和粗鄙,其实是各居城乡、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或许是陈应松的有意为之。因为生活的庸碌和远方的召唤,城市里的赵日天拉上三五好友到乡村放风抓土鸡吃野味,从而撞上为治夜哭不止的孩子去山里打野鸡的赵日红也不是没可能。两个名字相近、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对自然的私欲有了相遇和交集的可能,甚至真能辨认出某种血缘、地缘或人性上的亲近关系。《赵日天终于逮到鸡了》就像一出荒诞的闹剧,充满城市的矫情、虚伪和底层的狡黠与悲凉。城里人雪天到山里抓鸡、摆拍,到农户家吃杀猪菜,把民间废弃的夜壶当宝贝样收藏,在污垢与废墟中寻找金子,却用失子老农的寻人启事擦呕吐物后弃之荒野。老人就是小说里的一根刺,无望的苦等,托付的虚妄。底层的善良与苦痛,荒诞中的悲喜与讽刺,鞭辟入里。《声音》是神秘的唤起,自然的蛊惑。山精木魅成为森林的主角和幽灵,牵绊着进山打猎者的脚步,让赵日红跟妻弟的打猎之旅并不顺利。明明猎物近在眼前,却老是有沙沙的声音如影随形,是干扰警示,也是心理折磨,结果赵日红于幻象中开枪打中的不是野鸡而是同行者。人对自然的予取予求无止无休终归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因孩子苦恼的还有《青麂》里的姚捡财。儿子读书成绩奇好,却因对山村夜晚的恐惧老是尿床。这个江湖游医开出的方子是吃黑公狗的肾。姚捡财由此陷入与动物缠斗的怪圈,但最终敌不过的是自我内心的罪感。青麂——这比人还要有耻感的森林中的神兽,它的叫声令村长家的黑狗丧胆缄默,更让不择手段围猎杀戮的人们自惭形秽。《森林沉默》是陈应松对于森林最迷人而有深度的审美思考。一方面是茂密森林里令人叹为观止的各种动植物和村民靠山吃山的艰难生活,神秘、惊险而又自洽成序,天地万物在神灵精怪的民间传说和善恶有报的因果观念中被赋予灵魂并具有古老的威慑力,那个叫玃的男孩就是自然之子;一方面是机场的建设运营对生态秩序的破坏和人们生活情感的影响,而女博士花仙带着城市里的一身伤痕和文明规训来到森林,又为现代文明与自然野性的某种沟通和结合,带来了一线生机。
    陈应松小说中的动植物书写跟他的语言和想象一样纷繁复杂、奇崛壮丽。是扎实的功底与想象的翅膀编织的动植物百科,是浩瀚森林对于热爱与深潜者的丰厚馈赠。光是《森林沉默》里涉及的动植物就有近百种,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占去了六分之一篇幅。陈应松对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兴趣显然大于人物故事。他纵情山水,对美丽而有灵性的动物内心柔软,充满温情与悲愤,也是对人间失望后的精神寄托。森林里的“青麂”是这样,大学校园出没的“白狐”也是这样。好风借力、如虎添翼,正是置身森林自然的广阔现场,让陈应松的文学想象更为天马行空、奇异魔幻,也让他的小说叙事更为风格化。像小径分叉的花园,更像枝蔓丛生的山林。魔幻现实主义一旦从《还魂记》里的悲惨人间跳到莽莽苍苍的山川大地,会更加绚烂魔幻而映射现实。森林有多辽阔,草木有多葳蕤,他的想象就有多么神奇而坚实。像卡尔维诺的小说一样向外部无限扩张,不断拓展虚构想象的空间与边界。《森林沉默》里那个睡在白辛树上的孩子,跟《树上的男爵》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是森林的精灵,美好的化身,可以和自然万物对话感应。结尾玃的漫游奇境,更是脑洞大开,令人惊叹。重返森林之路,让人看到写作客体对写作者自身的巨大感染和改变。评论界习惯于用底层文学、乡土写作对陈应松的小说进行指认,真实的写作总是比简单的命名要丰富得多。陈应松的森林书写是思维的打通,叙事的增殖,情感的升华。不再囿于二元对立非此即彼,而是多元发散有多重视角,极大汲取自然资源和地方文化的营养,突破关于底层、城乡、地方性写作的惯性思维,竭力呈现沟通的意识、打通的努力和更新的愿望。掉转叙事枪口,从城市人群向大自然转移,不以故事人物为叙述重心,展示生态文学的开阔视野和崭新向度。曾经弥漫于底层叙事中的某种自私、狭隘、撕裂、暴戾、歇斯底里的情绪和氛围也消散不见。是森林让个体的写作和人生的境界变得温和、虔敬、宽容、博大和悠远澄明,是森林让人类不断改变和成长。
    伍佰在《挪威的森林》里唱道:“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远方的森林就像歌词那样成为很多人心中美好的向往,更是文学叙事需要身临其境、反观自身的阔大场域。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和人类一样,也要重返森林寻找初心,于无声处听惊雷。森林是人类的来处,蓬勃生长着与城市生活完全相反的自然和自立,密布着神秘和冒险,并象征着人类童年时期的野性与天真、敬畏与谦卑。森林有美丽童话,也有亘古预言。如此艰难而逆向的重返,不是让人重回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而是在现代生活的喧哗骚动中反思现实问题和未来处境,并重塑森林般的品格与精神,茂密昂扬,深邃博大,生机勃勃。是从城市的钢筋水泥与茫茫人海中抽身而出,到远方的天然氧吧里寻找净土、涤荡身心、疗愈伤痛、审视暗疾,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无奈退守与到天边收割的桃花源梦想,更是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常识和永恒命题。森林的沉默及惊雷,正折射出现代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加持下日益贪婪无度以致终遭反噬。森林是人类最初的来路,亦是最后的退路与精神出路。重返是为了重新发现与出发,在森林大自然的洗礼与警示中铭记教训、痛定思痛,找到人类走出困境、抵达彼岸的救赎之路。就像陈应松喜欢引用的那样,“荒野中蕴藏着拯救人类的希望”(梭罗)、“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蕾切尔·卡森),诚哉斯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