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为什么说《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研究中晚唐政治史的必读之书? | 编辑谈

http://www.newdu.com 2020-02-24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 参加讨论
读者朋友们好,时隔数月,课代表又与大家相见了。抗疫宅家的大把时光,您是怎样度过的呢?不妨利用这段时间读点有深度的。武汉大学黄楼副教授的《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自去年十月出版以来好评不断,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本书的责任编辑樊玉兰女士,跟大家谈一谈这部观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合理、文字简洁且富有感染力的好作品。此外,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王炳文也曾于澎湃新闻推荐本书,从研究者的角度进行评价,在此与读者共同分享。

问:《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一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中晚唐政治演进轨迹和历史发展规律。

安史之乱后,朝廷直接掌控的军队为神策军。宦官控制神策军军权,故而主导了中晚唐政治走向。在内廷,宦官集团操纵神策军,屡次弑君、立君、废君。在朝堂,外朝官僚为内廷宦官势力的附庸,皇帝只能依赖身边侍臣形成文人近幸集团与之斗争。在地方,宦官充任藩镇监军使,形成以枢密使为首的一套差遣体系。中晚唐这种宦官集团主导政治进程的政治格局,可称为“中晚唐宦官政治”。“宦官政治”是继东晋“门阀政治”之后,皇权政治的另一种变态形式。

柳公权《神策军碑》(局部)
问:为了得出中晚唐政治演进轨迹和历史发展规律,作者进行了怎样的研究?

答:本书没有生僻的专用术语,属考据色彩浓厚的传统政治史研究。主要有两大研究视角。一,逻辑主线上,遵循军权决定政权的思路,从神策军及其左右两军矛盾入手,将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贯穿起来,论证脉络清晰。二,研究范式上,受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影响较深,是田先生关于“皇权政治”变态形式理论的活用与学术创新。

问:在中晚唐政治史研究领域,这本书可以算得上必读书了吧。

答:本书可以视作中晚唐政治史研究的重量级必读书,在理论上和知识上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书中突破性的发现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变态形式并非仅为东晋门阀政治这一次。中晚唐“宦官政治”是继东晋“门阀政治”之后,皇权政治的另一种变态形式,它由皇权政治中来,最终又回归到皇权政治中去,对五代及宋初政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问:书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极为深刻的案例?

答:神策军的“军史”,详细梳理了神策军建立及转变的全过程,指出神策军权在中晚唐政治中的重要性,为下文的讨论提供了基础。

有关李训郑注集团同宦官集团的抗争,改变我们了长期以来对近幸文人普遍的反面看法。

问:《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一书提出了哪些新观点?

答:(1)关于神策军,过去皆认为起源于哥舒翰破吐蕃时所置的边军。本书指出,除边军这一来源外,宫内射生军也为神策军的另一重要源头。

(2)关于唐代宦官,过去常认为是一个整体。本书认为宦官世家的出现,导致宦官内部有不同的派别,并以神策军左右军的矛盾为线索进行辨析,提出“元和系”宦官等概念。

(3)关于宫内斗争。过去常认为宣宗叔承侄位是因装傻而被宦官误立。本书通过出土墓志,指出实为勾结仇氏等宦官而篡立。对于争讼不已的宪宗遇弑案也有自己的看法。

(4)关于永贞革新、甘露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本书提出“文臣近幸集团”的概念,认为二者都属于文人近幸集团反抗宦官的政治斗争。

(5)过去常将宦官专权视为中晚唐三大政治问题之一,本书则将宦官问题视为中晚唐政治的核心问题,提出“中晚唐宦官政治”的概念。

问:最后再安利一下这本书吧。

答:对于许多读者而言,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代历史是晦暗不清的。本书通过神策军这条主线,将唐后期历史中的重要事件细致地联系起来,为读者呈现出一部相对完整的唐后期政治史。对唐宋之际,中国皇权政治的走向和发展规律也有非常新颖的理论探讨。

王炳文谈《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

黄楼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多年来潜心关注唐代政治史,本书从方法论上属于较典型的传统范式,但却丝毫不影响其可读性与创新性。一部神策军的历史,占去了唐后期政治史的半壁江山,而神策军的实际控制者则长期以来以宦官为主。正因如此,作者的真实意愿恐怕不是备述神策军发展演变般简单,而是希望能借此书写一部视角独特的唐后期政治史。
全书分为四编,编下分章。第一编集中叙述神策军的“军史”,分别涉及神策军的渊源、京城禁卫体系的建立、西北边境神策军镇体系的形成、以及神策军与宪宗以后的政局。第二编论述宦官集团与内廷皇位之争,具体说是从德宗到宣宗的这段历史。其中德、顺、宪三朝嬗递为一章,宪宗元和政局为一章,穆、敬、文、武四帝再列一章,最后是武、宣二帝更替之际的宫廷斗争。第三编视角转向外廷士大夫,先论元和党争始末,再谈牛李党争、甘露之变两个经典唐史问题,最终党争终结,宦官与文士趋于妥协,形成了内外大臣共治天下的格局。第四编进而关注宦官与地方政局,主要是通过剖析监军使这一特殊制度的三个不同层面,来探讨唐后期宦官集团对于地方政治的影响和干预。在经过上述四编的浩繁讨论后,作者在“总论”中进而以唐宋变革视角探讨了宦官政治,并附上宰相及神策军中尉等要职的详细年表。

张大千《李德裕见客图》
作者对于唐代后期的中央政治史进行了系统性的叙述,增强了全书的连贯性与可读性。对于许多读者而言,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代历史是晦暗不清的。本书通过神策军这条主线,将唐后期历史中的重要事件细致地联系起来,为读者呈现出一部相对完整的唐后期政治史。作者对于神策军的发展历史叙述,贯穿了肃宗至宣宗一个世纪的时段,而全书的下限已至唐末。例如作者在叙述德宗至宣宗朝宫廷内争时,按照德宗(顺宗)、宪宗、穆敬文武四宗、宣宗这样的划分,将八位皇帝80年的历史分成四部分,其中德宗朝是诸种问题的萌发期;宪宗朝已见党争端倪,翰林学士与枢密使制度复得完善;至于穆、敬、文、武四帝,本是父子一系,其间牛李党争复臻于极盛;直到宣宗即位,内外大臣共治天下的格局渐次形成,党争固在而党派区分已不复鲜明。这种划分既与传统史学的观点切合,又能较好地阐明作者自己的理论观点,寓议论于叙述之中,值得称道。

作者对于以往学界忽略的若干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观察细致,考证精到。比如在论述神策军创置渊源时,对于神策军与射生军的分合演变给予了充分关注,既弥补了学界对于射生军研究的不足,更析出了神策军形成初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再如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即位不到半年的顺宗退位,宪宗即位,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此前煊赫一时的王伾、王叔文及其党羽受到打压,故又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对随后唐代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往学界论及此事,往往胶着于对二王集团性质的争论,本书作者以宫廷内争的视角,将这一事件置于德宗末年整个政治斗争中予以探讨,并将其根源追溯至贞元前期太子之位的争夺,遂使德、顺、宪易代之际的政治斗争具有了更为宏观的意义,极富见地。类似的分析,尚可见于对作为牛李党争“前史”的元和政局的论述,对甘露之变的由来剖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