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罗广才《罗广才诗选》:一个诗人的精神肖像

http://www.newdu.com 2020-02-17 文艺报 景立鹏 参加讨论

    认识罗广才,最初是从对一个资深诗歌编辑的认识开始的,后来才知道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但是对他的作品并没有系统地阅读过,直到读了这部《罗广才诗选》。通过集中阅读这部诗集,在我眼前逐渐产生了另一个罗广才的形象,或者说一个与作为诗歌编辑的罗广才交织辉映的诗人形象。他真诚、旷达、尖锐、深挚,是一个将诗歌融进自我生命,使其成为一种存在方式的诗人。从整部诗集的内在结构和精神气质上,可以窥见其精神肖像的多副面孔。
    首先是时间的打捞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优秀的诗人是借助词语在时间中废除时间的人。他通过词语抵抗时间的暴力冲刷,进而打捞出经验与想象的钻石。在第一章“光辉岁月”中,诗人借助那一个个坚实、饱满、强悍的意象、词语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属于诗人自己的精神雕像。在他凝固的时间雕像中,诗歌在行走,“自行车 讲述着一个硬性的道理/把正,才有通途/脚踏,才有实地/否则,一切/就像如今旧车市里的单车/来路不明”(《关于自行车》)。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行走与回望,诗人一次次矫正自己的人生车把和精神来路。当一个诗人不断在时间的河流中往来折返时,必然要面临这种打捞之痛。罗广才在诗中一次次打捞着那些逝去的人、物、事,就是一次次朝向源初之痛的回归,“回归 回归不被粉饰的使用哲学”(《光辉岁月》)。回归炼炉里的钢铁之脆,回归心里的根本之软。在这一阶段的诗中,罗广才似乎极度怀念而且痴迷于那种来自钢铁的淬炼、锻造、冲压带来的精神痛感,或者说亦是一种快感。《轮椅》《哥哥的工厂》《司炉工老戴》《像外圆磨床一样生活》《锻压车间的爱情》等这些诗作中,均是痛感与快感交织的打捞体验。在这种复杂的经验的不断打捞中,诗人积累着自己的精神和生存密度。打捞、锻压,然后火光四溅,在时间的淬炼与浸泡中,罗广才锻造出自己的精神光芒,正如“日子像一枚浸在盐水里的花生/脆了/也就渗透了味道”(《轮椅》)。
    其次是还乡者。对于一个出走多年的中年诗人而言,故乡所承载的也许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曾经出生、生活的物质空间,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空间。在罗广才的诗歌中,故乡更多的是一种灵魂故乡,既包含着世俗意义上的故乡,还可能表现为大地,甚至生死。这种多元复合的精神能量的灌注,使得罗广才诗歌中的故乡成为一种精神原乡。在“安放在故乡的灵魂”这一章中,故乡呈现为多种形态。例如在《为父亲烧纸》一诗中,“我”与父亲之间的个体经验构成故乡的基础层面,更重要的是对代际关系、生命伦理的深层体认。这就使得这首诗摆脱了一般意义上悼亡诗的抒情性,而具有了对生命伦理的追问与纵向打开,在这个意义上,诗人实现了另一层面的还乡之旅。“黄泉路上/总有一种希望/前后燃烧”所昭示的不是死亡的悼词,而是在对生死的参悟中对灵魂故乡的抵达。《让一首诗告诉你后事如何》《为诗人万家超送行》《悼洪涛》《悼卧夫》《有人说伊蕾还活着》《死亡答卷》《纪念》等作品中,罗广才反复写到死亡,但是分明又超出了单纯的对死亡的哀怜与恐惧,而是在一种整体性观照中对生命的穿越,表面上是生死的问题,实际上是对生死这一本体性的原乡的哲学领悟。对生死的一次次重临,即是对精神原乡的一次次抵达。所谓“记忆不再哀怨:是一只碗//空着,像苍茫的原乡”,所提示的正是精神原乡的本体性与基础性,正是这种空的状态,才承载了更多生命的欢笑、泪水与芬芳。
    再次是旅行者。作为一个活跃的诗歌编辑和诗人,罗广才始终保持一种在路上的生存状态,成为一个旅行者。这种旅行不仅仅体现在现实层面,诸如参加各种诗歌活动,深度介入诗歌现场,而且具有内在的诗性特征,或者说他不是一个混江湖的诗歌掮客,而是将这种旅行纳入到自身生存秩序中的诗歌侠客。这就决定了他在旅行中留下的那些诗篇,不是应景式的即兴抒情,而是包含着内在的生活态度。他把旅行的经验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而以极为真诚的态度将其纳入到个体生存中。正是由于这种态度,罗广才笔下的旅行就从现实层面的行旅,上升为一种个体生命不断自我观照、成长与反思的形而上的生命过程。
    最后是坦白者。不管是时间上的回忆,还是空间上的还乡,又亦或是在不断地行走中领悟与实践着个体的生命哲学,罗广才的诗歌中都存在着一个鲜明的抒情主体“我”。“我”的持续在场使得罗广才的诗具有鲜明的抒情特征。在“抒情”逐渐被丑化的诗歌界,重新认识抒情意义重大。罗广才抒情价值在于他的赤诚与坦白,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抒情才能被接受,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这种坦白,不讳言自我与生活的琐碎、丑恶和卑微。罗广才的诗中经常流露出对生活粗俗一面的打量与反思。正是在这种坦白中,诗人获得了进入生活和自我经验内部的自由,他可以毫不讳言地说,“我还是迷恋自己所拥有的/生活中的肤浅,甚至贪婪”(《写在咖啡馆》)。甚至承认“我和黄河一样罩着面纱/我和长城一样戴着假牙/我虚伪着嫦娥奔月的传说/我真诚得像七小姐痴迷的牛郎”(《我必须向这个世界坦白》)。当诗人懂得坦白是一个诗人的责任和内在要求时,诗人就获得了一种精神的自由。诗人的肖像才能逐渐清晰,得以确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