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现代汉语接续时间连接成分比较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9-12-16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 金晓艳 参加讨论

    摘  要:现代汉语时间连接成分可以根据事件的先后顺序分为起始、接续和结尾三类, 语义相近的成分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从时量和替换的角度来看, 接续时间连接成分各成员之间的语义差异主要表现为篇章语义特征的不同, 即阶段性、连续性、步骤性和伴随性。
    关键词:接续时间连接成分;时量;替换
    作者简介:金晓艳, 女,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4CYY043)。
     
    现代汉语中绝大部分接续时间连接成分都有时量方面的特征, 这种时量或长或短, 具有相对的模糊性。本文主要依据这些时量特征来考察接续时间连接成分相近成员之间的替换情况。考虑到应用的普遍性, 我们这里只对其中典型性接续时间连接成分进行分组比较, 而像“许久”“好久”“半天”“良久”等非典型性接续时间连接成分、具有更多共性的立时和瞬时类接续时间连接成分、处于不同结构特征的同时连接成分, 以及多音节接续时间连接成分等等, 将暂不予以考虑。
    从时量的角度出发, 典型性接续时间连接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相对时量的“长短时A类”, 即“后来、然后、之后、而后、尔后、以后、往后、此后、其后、事后、随后、随即、随之、接着、接下来、于是、跟着、继而、再、又、还、才、就、便”等;绝对时量的“长短时B类”, 即“很快、不久、一会 (儿) ”等[1]53。
    一、长短时A类接续时间连接成分之间的比较
    (一) 接着、接下来、跟着、继而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接着”和“接下来”。从客观时量上来看, “接着”更常见于短时连接, 长时量特征往往被隐藏;而“接下来”因其蕴含“阶段性”语义, 长时量特征更为突显。例如:
    (1) 然而不幸, 她嫁来半个月后, 根生就患了一场大病, 接着 (*接下来) 是獉獉瘟羊瘟鸡;…… (茅盾《残冬》)
    例 (1) 中“接着”连接的前后事件虽然具有“阶段性”, 并且客观上长时量特征也相对比较清晰, 但前后事件缺少某种关联, 不能表示“阶段性跨越”, 因此这里的“接着”不能换成“接下来”。这实际上是“接着”和“接下来”的一个显著区别, 即在表现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的进程中, 某个跨越式的发展常常用“接下来”而非“接着”连接。
    另外, “接着”因为主要突显短时量特征, 前面常常可以加上一个“紧”字构成“紧接着”, 以强调前后事件时距之短。例如:
    (2) 一个茶房送来了茶碗, 紧接着就有人送上一块热毛巾。 (邓友梅《那五》)
    当然, “接着”“接下来”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例如:
    (3) 学习新知识, 要先进行预习, 然后重点记录难点以及不懂的地方, 接着 (接下来) 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知识的训练, 这样学习就会既轻松又有效率。
    例 (3) 中“接着”与“先”“然后”等时间连接成分配合使用, 整体连接三个“学习新知识”的先后过程, 这里的时间铺排既可以是长时的, 也可以是短时的, 既可以是阶段性进程, 也可以是连续性进程, 因此“接着”完全可以用“接下来”替换。
    “跟着”也是一个突显短时特征的接续时间连接成分, 但在篇章中应用不是很普遍。与“接着”不同的是:“跟着”一般只连接连续性进程, 因此基本上不存在长时特征。“跟着”一般都能用“接着”替换。例如:
    (4) 忽然的, 两声枪响, 很近, 仿佛就在大门外。跟着 (接着) , 又响了几枪。 (老舍《四世同堂·偷生)
    “跟着”前面也常常加“紧”构成“紧跟着”, 以强调前后事件时距之短。例如:
    (5) 他干笑起来, 紧跟着咳嗽了一阵, 一边咳嗽还一边有声无字的叨唠。 (老舍《新韩穆烈德》)
    “继而”既有长短时的时量特征, 又有“阶段性”的语义特征, 其功能似乎与“接下来”更为接近, 但仍有区别。“继而”虽然可以连接“阶段性”事件, 虽然可以清晰地表达客观的长时量语义, 但其篇章语义却更接近于“接着”, 突显的仍然是短时特征。因此, 在不表现“阶段性”事件的篇章中, “继而”一般可以替换成“接着”但不宜替换成“接下来”, 而在表现“阶段性”事件的篇章中, “继而”一般与“接着”和“接下来”都能替换。例如:
    (6) 南希低头站在于德利面前, 继而 (接着/*接下来) 抬脸问:“你去哪儿?” (王朔《谁比谁傻多少》)
    (7) 她险症于一次正常、例行的流血, 先是体内创口感染, 继而 (接着/接下来) 扩展到全身感染, 高烧不退, 很快便出现了中毒性休克。 (王朔《痴人》)
    例 (6) 是单纯的事件发展的连续进程, 因此这里的“继而”不宜替换成“接下来”;例 (7) 是“流血”的不同发展阶段, 期间必然经过一定的时间量, 这里的“继而”可以用“接下来”替换, 但整个篇章语义突显的却是短时特点。
    (二) 随后、随即、随之
    从客观时量上看, 在连接两个事件方面, “随后”的时量最长, “随即”次之, “随之”最短。但这只是三者的基本语义特征, 实际上, 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首先, 如果前后事件的发生在主客观上都能够明确表示一定的时间距离, 则一般情况下只能用“随后”连接而不能用“随即”和“随之”。例如:
    (8) 两人不免相对沉默了一会, 后来复大笑一阵, 把话转到这次战争的发展。随后 (*随即/*随之) 他又陪我去医院看望受伤的同乡官兵。 (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
    例 (8) 中前后事件都表现为“阶段性”发展, 在主客观上都表现为长时量, 这里的“随后”都不宜用“随即”和“随之”替换。
    有时, 篇章结构虽然客观上表现为长时量, 但主观上表现的却是短时量, 此时, “随后”和“随即”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例如:
    (9) 车子一路开往北京, 到北京, 没停, 去昌平, 随后 (随即) 折头又返回北京, 进了八一子弟学校。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10) 那年轻人看了我半晌, 随后 (随即) 拔脚便往我屋里跑。 (余华《活着》)
    事实上, 一定时距的“相承性”仅仅是“随后”的一个基本方面, “随后”也常常表现为“相接”的语义特征。因此, 如果前后事件在时量上是紧密相接的, 则通常情况下既可用“随后”连接, 也可用“随即”连接。例如:
    (11) 她朝我凄凉的微微一笑, 随后 (随即) 皱着眉头说:…… (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随之”的语义则要单纯得多, 绝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表现为“伴随义”, 此时, “随之”一般不宜用“随后”或“随即”来替换。例如:
    (12) 李缅宁立即站起, 随之 (*随后/*随即) 一阵头晕眼花, 想抬腿走, 却双膝麻木人像砍断的树向前栽去, 被韩丽婷一把托住。 (王朔《无人喝彩》)
    “随之”有时也和“随后”“随即”一样能够表现“相接性”特点, 此时, 三者可以相互替换, 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例如:
    (13) 几块砖头砸在我身上, 我顿时感到一阵钻心的疼, 我还忍着, 随之 (随后/随即) 又扔上来几块砖头砸在我身上, 玻璃也碎了, …… (王朔《痴人》)
    (三) 然后、之后、而后/尔后、后来、以后、往后、于是
    从时量长短来看, “然后”和“后来”“以后”之间差距比较明显, 应该很容易区分, 而“之后”和“而后/尔后”则既存在和“然后”替换的情况, 也存在和“后来”“以后”替换的情况, 它们之间的差异要显得复杂一些。下面我们分组进行讨论。
    1. 然后、之后、而后/尔后
    它们都可以表示短时量, 因此, 如果前后事件呈现出“相接”的特点, 则它们之间一般可以相互替换。例如:
    (14) 胡风很平静地走向她, 用劲地握了她的手, 之后 (然后/而后/尔后) 用闪着光 (是泪光么) 的眼睛望着她。 (曾卓《文学长短录》)
    “然后”虽然多数情况下都连接短时事件, 但它在篇章中有时也表示长时量。与“之后”“而后/尔后”不同的是, “然后”即便连接长时事件, 但整个篇章语义呈现的却是短时色彩。应该说, 连接短时事件是“然后”的一个最基本的篇章功能。林欢曾举过一个留学生“然后”偏误的例子:
    (15) *扎西顿珠约定了过几年以后回来接她。然后, 央金生了个女儿, 但是扎西顿珠始终没回来。央金就死了[2]104。
    这个例子中从前事件的“约定”到后事件的“生子”不可能是一个短时间的过程, 姑且不论用哪个接续时间连接成分, 但用“然后”显然是不正确的。
    另外我们也发现, 尽管“之后”也能够连接长时事件, 但出现频率很低。“而后/尔后”则不然, 它连接长时事件和连接短时事件的频率基本相当。
    2. 而后/尔后、后来、以后
    它们都可以表示长时量, 因此, 如果前后事件呈现出长时“相承”的特点, 则它们之间一般可以相互替换。例如:
    (16) 小吕已经在农场里长大起来了。在菜园干了半年, 后来 (而后/尔后/以后) 调到果园, 也都半年了。 (汪曾祺《羊舍一夕》)
    但是, 如果前后事件具有某种转折关系, 则通常情况下只能用“后来”而不能用“而后/尔后”或“以后”连接。例如:
    (17) 有一个老光棍黄海龙, 年轻时也是挑夫, 后来 (*而后/*尔后/*以后) 腿脚有了点毛病, 就在码头上看看稻船, 收收筹子。 (汪曾祺《大淖记事》)
    另外, 正如我们前面所言, “而后/尔后”不仅可以表示长时量, 它也可以表示短时量, 使篇章结构呈现出短时“相接”的特点, 这是“后来”和“以后”所不具备的。例如:
    (18) 于是肖济东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三块钱, 说:“多出了三块。”说着便将钱递到男人手上, 尔后 (*后来/*以后) 扬长而去。 (方方《定数》)
    “以后”相对于“后来”而言, 它所表现出的时量永远是长时的, 带有不同发展阶段的性质, 但“后来”却并非永远是长时的, 它有时还可以是类似“一阵子”的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 常常表现在一个连续的进程中。此时, “后来”一般不宜替换成“以后”。例如:
    (19) 起初, 只听见马先生说话, 她一声不出。后来 (?以后) , 她慢慢的答应一两声。最后, 一答一和的说起来。 (老舍《离婚》)
    事实上, “以后”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接续时间连接成分, 多数情况下它表示的是将来时间, 既可以是表示时点时间的“过去的将来”, 也可以是表示时段时间的“现在的将来”, 前者一般不能用“将来”一词替换, 后者则可以。如果“以后”表示的是“过去的将来”且又是时段时间, 则通常情况下可以用“从此”或“此后”来替换, 例如 (20) :
    (20) 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以后 (从此/此后) 我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 (汪曾祺《翠湖心影》)
    “以后”有时也表示经常性的某一段时间。例如:
    (21) 我感它相念, 无以为报, 常攒些骨头之类的东西喂它, 表示点儿意思。以后我每天早上到菜园去, 它就想跟。 (杨绛《干校六记》)
    关于“以后”和“后来”的语义差别, 一些学者[3]51[4]103曾用过一个简单的图式来表示:
    
    李华、侯颖等认为:“后来”具有与前文相呼应的承接作用, 因此常配合使用“先”“起初”“原来”等呼应词, 而“以后”则没有这种功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发现, “以后”实际上也常与起始时间连接成分呼应配合使用, 也具有表示承接的时间连接功能。例如:
    (22) 解放后他先是在中财委干了一段时间, 以后去了开滦, 再以后受到不公正对待, 慢慢无闻了。 (《人民日报》1995.03.02)
    3. 然后、后来、以后
    “然后”和“后来”“以后”之间的替换情况与“然后”和“之后”“而后/尔后”大致相同。“然后”有时可以表示长时量, 因此存在着与“后来”和“以后”替换的可能性, 但仅限于“阶段性”事件。例如:
    (23) 自从那次谈话以后, 周仁再也没有登门, 很快又听说他辞了职, 后来 (然后/以后) 又听说他去了香港…… (陈建功, 赵大年《皇城根》)
    然而, 使用“然后”和使用“后来”“以后”篇章语义的表达效果毕竟是不同的, 一个是短时色彩, 一个是长时特征,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 “然后”和“后来”“以后”之间是不宜相互替换的。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例句中看出来:
    (24) 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 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 然后 (*后来/*獉獉以后) 去赁辆新车, 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 (老舍《骆驼祥子》)
    例 (24) 是个预期事件, 不是实际已经发生的, 尽管表面上是一种“阶段性”展望, 但却处于当前的意识中, 因此整体上仍然呈现出短时色彩, 不宜替换成“后来”或“以后” (换成“以后”尽管篇章语义仍然成立, 但表示的是将来义, 不再是表接续的时间连接成分) 。
    4. 往后
    “往后”的时量虽然也是可长可短的, 但长可等同于“后来”“以后”, 短可等同于“然后”, 因此它的时量特征比其他成分自由度要大。
    然而, 受其谓词性语义的影响, “往后”作为接续时间连接成分在篇章中应用并不是很普遍, 并且这个成分很有类似于“后面是”“下面是”“接下来是”这样步骤性排序的意味在里面, 因此, 在连接功能上它实际要比其他接续时间连接成分受到的限制多得多, 替换的概率并不是很高。例如:
    (25) 大家听了介绍, 看了材料, 看了现场, 然后 (*往后) 进行了讨论。獉獉 (王朔《枉然不供》)
    (26) 他们请我代笔回信。我举笔半天, 想不出一句合适的话;后来 (*往后) 还是同屋你一句, 我一句拼凑了一封信。 (杨绛《干校六记》)
    像例 (25) 中这样流水式或连贯式排序, 例 (26) 中这样因果式排序等, 几乎都无法用“往后”来替换。
    当然, 如果前后事件表现的是“阶段性”语义, 则替换成“往后”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例如:
    (27) 儿童学说话的时候, 首先是学会听懂大人对他说的话, 然后 (往后) 才逐渐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达意思。 (方富熹, 方格《儿童的心理世界》)
    和“以后”一样, “往后”也常见于表将来时间, 是非时间连接成分的用法。例如:
    (28) 你总经理有话在先, 只要我搞来了龙头产品, 给制药厂入股, 往后咱俩可就是对半儿分红! (陈建功, 赵大年《皇城根》)
    5. 于是
    关于“于是”语义关系的界定学界目前基本上有统一的观点, 即表示承接关系, 且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636[6]211[7]846[8]661。从时间顺序上来讲, “于是”连接的两个事件具有承接关系;而从事理上讲, 前后事件之间又往往具有某种因果关系。因此, 确切地说, “于是”既可以表示承接, 又可以表示因果。赵新认为, “于是”实际上并不单纯表示一种语义关系, 而是在不同的句中表示不同的语义关系, 有时甚至在同一句中兼表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9]26。
    我们发现, 除了单纯表示因果关系, 以下两种语义关系可以使“于是”在篇章中承担接续时间连接成分的功能:强承接弱因果关系, 即虽然前后事件具有某种因果关系, 但篇章语义主要传达的却是时间的先后, 此时“于是”一般可以用“然后”“之后”“而后/尔后”等来替换;弱承接强因果关系, 即虽然前后事件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 但篇章语义主要传达的却是因果关系, 此时“于是”不宜替换成“然后”“之后”等。林欢曾举过留学生关于“于是”偏误的例子[2]105:
    (29) *有一天夜里陈静骑自行车的时候, 她的车坏了。她无可奈何地推着车子, 于是骑车的小伙子来了。
    (30) *有一天我跟印度朋友一起吃饭, 我们一边吃, 一边聊天。于是他问我:你相信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显然, 这两个例子中前后事件不存在因果语义关系, 用“于是”连接显然是不正确的。
    (四) 此后、其后、事后
    这三个接续时间连接成分本身都是表事件的, 其中“此”“其”“事”承担着指代任务, 虽说都是由“事件+后”构成, 但它们在篇章中的语义功能仍有很大区别。
    1. 介绍性事件一般只能用“此后”和“其后”而不能用“事后”连接。例如:
    (31) 武帝采纳这个建议, 在长安东南郊立祠祭祀, 此后 (其后/*事后) 又在甘泉设太一祭坛。 (阴法鲁, 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三) 》)
    2. 动作性事件一般用“事后”和“此后”而不用“其后”连接。例如:
    (32) 那一天他们把静气功的“六字诀”连续运行了两遍, 事后 (此后/*其后) 他们互相告知, 他在“五嘘”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畅快的境界, 而她从“四呵”到“六晒”都飘飘然有成仙的感觉。 (刘心武《黄伞》)
    3. 若篇章事件既是介绍性的, 又是动作性的, 则通常情况下三者可以相互替换。例如:
    (33) “徐案”之后, 见凶手逍遥法外, 徐小雁曾试图自杀以抗议, 终给家人看住。其后 (此后/事后) 便在重庆消失了———不是失踪, 是换了居住地。 (莫怀戚《陪都就事》)
    (五) 再、又、还、才、就、便
    这几个接续时间连接成分都是单音节的, 虽然很多人都承认它们具有篇章连接功能, 但一般很少有人把它们看作时间关系的连接成分, 因为它们除了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外, 还常常具有其他篇章功能, 其篇章语义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为考察方便, 这里我们选取的例句均出自1995年的《人民日报》。
    1. 再、又
    “再”作为时间连接成分基本上都表示单纯承接关系, 一般连接短时“相承”事件, 具有“步骤性”语义, 常与初时连接成分配合使用, 即“先……, 再……”。“再”有时也连接短时“相接”事件。例如:
    (34) 穿过马路, 再换乘地铁两站地, 然后才到文化广场。
    “又”也可以表示单纯承接关系, 但不具有“步骤性”语义, 通常连接短时“相接”事件。不过, “又”与“再”毕竟不同, “又”表示承接的同时, 往往还蕴含“重复性”语义在里面, 因此, 由“又”连接的事件绝大多数都不适于用“再”来替换。例如:
    (35) 她吃些止痛片, 又 (*再) 让妹妹扶着下地去了。
    2. 还、才
    这两个接续时间连接成分在篇章连接功能上都具有兼容义。“还”表现为承接兼递进, “才”表现为承接兼条件/原因/目的等。例如:
    (36) 有一次, 他们抓一个惯偷, 那家伙跳上迎面开来的一列货车, 还得意地冲李永江招手。
    (37) 慰问团的同志们在坐了半小时汽车后, 又冒雨步行1个小时, 才看到了山坡上的水木小学。
    3. 就、便
    这两个接续时间连接成分都可以表示单纯承接关系, 连接短时“相接”事件, 一般可以相互替换。在表示紧密相接上, “就”和“便”有共同的形式特征, 即“一…, 就/便…”“刚 (刚) …, 就/便…”和“只…, 就/便…”。另外, “就”和“便”在篇章连接功能上有时也具有兼容义。例 (38) 是承接兼原因, 而例 (39) 是承接兼条件。
    (38) 她们开始搜查这一家, 在衣柜里发现有党卫军的制服, 就 (便) 动手将屋里的主妇打了一顿, 才离开这一家。
    (39) “包月菜”只需稍微水漂一下, 便 (就) 可下锅烹调, 省却了买菜、洗菜、切菜的麻烦。
    二、长短时B类接续时间连接成分之间的比较
    我们主要考察了“很快”“不久”“一会 (儿) ”这三个接续时间连接成分。它们中, “一会 (儿) ”基本上都是言短时的, 而“很快”和“不久”则既可以言长时, 也可以言短时, 但“不久”的长时量显然要比“很快”主观性更强, 因此, 三者的时量长短可以表现为:不久﹥很快﹥一会 (儿) 。 (“﹥”表示“长于”)
    仅就言长时而言, “不久”相对于“很快”具有客观视点和主观视点的同一性, 而“很快”则只是在客观视点上具有长时意义, 主观视点上却是言短时的。因此, 在表现言长时上虽然二者可以相互替换, 但替换以后主观意义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久”如果换成“很快”, 则篇章意义就会表现出“事情变化太快”这样一种强烈的主观感受。
    “不久”和“很快”也都可以言短时, 通常情况下二者可以相互替换。但如果时间要求过快, 则一般只能用“很快”而不宜用“不久”。例如:
    (40) 她抬头看到他, 很快 (*不久) 又垂下眸子。 (王朔《无人喝彩》)
    “一会 (儿) ”基本上只能言短时, 因此在表现短时意义的篇章结构中“很快”“不久”“一会 (儿) ”存在着替换的可能性。例如:
    (41) 那点脚步声, 向我的门外来了, 很轻很慢。不久 (很快/一会儿) , 我看见一对眼睛, 从门上那块小玻璃向里面看呢。 (老舍《月牙儿》)
    不过, “一会 (儿) ”和“不久”一样, 即便是言短时, 也要求必须有一定长度的时间量, 因此, 像例 (40) 中的“很快”同样也不能用“一会 (儿) ”来替换。
    与“很快”“不久”的另一个区别是, “一会 (儿) ”有很多变体:不一会 (儿) (1) 1、不大一会 (儿) 、好一会 (儿) 、一会 (儿) 工夫、……。殷志平认为:“约量时间词能受表示程度高低的词语修饰, 表示时间量的增加或减少, 其中受“好、老、大”修饰言时间长, 受“不、一”修饰言时间短, 表示一种小夸张意义;“一会 (儿) ”既能受表示往大夸张的“好”的修饰 (但不能受“老、大”修饰) , 又能受表示往小夸张的“不、不大”修饰[10]12。例如:
    (42) 老大娘把脸埋在手里, 低下了头。不一会, 泪水从指缝里渗了出来。 (邓友梅《别了, 濑户内海!》)
    (43) 她头枕在鸿渐肩膀上, 像小孩子甜睡中微微叹口气。鸿渐不敢动, 好一会, 苏小姐梦醒似的坐直了, 笑说:“月亮这怪东西, 真叫我们都变了傻子了。” (钱钟书《围城》)
    但不管怎样, 往大夸张也好, 往小夸张也好, “一会 (儿) ”在客观上的短时量是不变的, 只不过主观上“不一会 (儿) ”“不大一会 (儿) ”强调的是短时感受, 而“好一会 (儿) ”则强调的是长时感受。
    “不一会 (儿) ”也可以说成“没一会 (儿) ”, “不大一会 (儿) ”也可以说成“不多一会 (儿) ”, 而“好一会 (儿) ”进一步增加主观时量也可以说成“好大一会 (儿) ”。
    正是因为“一会 (儿) ”总是要求一定长度的时量在里面, 所以它前面也常常加上“过了”组成“过了一会 (儿) ”述宾结构, 强调一定时间量的流逝, 实际上仍然相当于“一会 (儿) ”的语义;“不久”亦如此, 但不像“一会 (儿) ”那么普遍。例如:
    (44) 两个人望了望, 又凑到一棵树的阴影里去了。过了一会儿, 王喜走出了阴影, 驾车远去, 金枝也走进了胡同。 (陈建功, 赵大年《皇城根》)
    (45) 脚卵让我们在会场等着, 过了不久, 就领来两个人, 都是制服打扮。 (阿城《棋王》)
    三、结语
    本文从时量和替换两个方面比较了接续时间连接成分内部成员之间的功能差异, 考察范围主要是长短时A类和长短时B类。我们根据语义相近和形式相近的原则分出了六组:接着-接下来-跟着-继而、随后-随即-随之、然后-之后-而后/尔后-后来-以后-往后-于是、此后-其后-事后、再-又-还-才-就-便、很快-不久-一会 (儿) , 主要考察了各组成员之间的时量特征和语义特征 (见表1) 。另外, 我们在语义特征中增加了“步骤性”这一内容, 虽然文中对此没有作具体展开, 但通过我们对语料的掌握程度, 基本上还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表1
    
    注:“++”表示占优势, “+”表示存在, “ (+) ”表示存在但不普遍, “-”表示基本不存在。
    参考文献
    [1]金晓艳.后时连接成分的分类考察[J].汉语学习, 2010 (5) .
    [2]林欢.外国留学生的汉语篇章偏误[A].张起旺, 王顺洪.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李华.“以后”和“后来”辨析[J].德州学院学报, 2003 (3) .
    [4]侯颖.说“以后”和“后来”[A].北京地区第三届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6]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7]邵敬敏.汉语水平考试词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9]赵新.“因此、于是、从而”的多角度分析[J].语文研究, 2003 (1) .
    [10]殷志平.也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 2002 (4) .
    [11]张谊生.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现象探微[A].邵敬敏, 陆镜光.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 (二) [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注释
    1 关于“一会 (儿) ”“不一会 (儿) ”的讨论已经很多, 此处不再赘言。张谊生将这种现象称为羡余否定现象[11]37-50。所谓羡余否定 (redundant negation) , 就是指那些虽然在形式上含有“不、没、别、未”等否定成分, 但实际上并不表示否定的语言现象;或者说, 如果不考虑语用差异, 某些语言表达式中的否定词及相关成分是可有可无的。换句话说, 羡余否定其实就是指某些含有否定成分的结构形式, 其真实条件 (truth condition) 和语义内容并不具有真正的否定性质。张谊生认为:“从羡余否定的表达作用看, 现代汉语的羡余否定,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表时量与表度量、表回顾与表推测、表劝诫与表责备、表先时与表后接。”其中“不一会 (儿) ”的羡余否定现象是属于表时量范畴的。另外, 张谊生还进一步分析了形成羡余否定的诱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