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读 | 又穷又乱,他们靠什么缔造烽火中的奇迹? 这是一所仅仅存在了8年零11个月的大学交出的“成绩单”。 西南联合大学,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如果说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有哪一所大学能够赢得我们的最高敬意,那一定非西南联大莫属。 短短8年多,西南联大在最艰难的抗战烽火中缔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而这样一座辉煌璀璨的教育殿堂,学生竟是在与土匪、饥饿等各种困难的搏斗中,从长沙一路走到云南的。 西南联大南荒文艺社社员,后来成为中国蒙元史研究泰斗的方龄贵在其旅行散文《马槽口》中就记述过遇匪的经历。 行进队伍到达一个叫马槽口的地方,“突然从后山小竹林中闪出四条影子,这个人打扮完全如水浒中人物。”他们用枪和大刀恐吓师生,搜查行李,还要脱衣“检查”,幸亏远处传来汽车声,这才吓跑了土匪。 方龄贵去西南联大报道前,经过湘西,因此他特意去寻找沈从文笔下翠翠的活动遗迹。后来因为朋友关系成了沈从文家的常客。 聊起这事,引得沈从文大笑不已。方龄贵也从此成了沈从文的门生,他从湖南步行入川的散文,就是在沈从文的鼓励下写出来的。 王松声是西南联大剧艺社成员,他创作的广场剧《凯旋》成为反内战最著名的戏剧。当时在一所学校演出结束后,台下的同学哭成一团,不肯离开,观众被剧情所感染,竟看得入了戏。 原来,修改剧本第二稿时,正赶上反动派特务在校门口打人,王松声放下笔,跑出去和大家把特务打退,可还是有四位师生牺牲了,这就是后来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悲剧发生的第二天,王松声在悲愤中含泪修改完剧本。当晚演出时,舞台背后的图书馆里就停放着四位烈士的遗体。 烽烟散尽,历史远去。一个个年轻朝气的名字,一篇篇激情彭湃的文字,早已刻进岁月的大书里;还有曾承载着一代青年梦想的团体: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联大剧团、冬青文艺社……他们终将在中国校园文学史上熠熠闪耀。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