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汉德克:用另一种语言与世界相遇(3)

http://www.newdu.com 2019-11-1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徐畅 参加讨论

    争议缘起:对西方主流话语的不信任
    从根本上说,汉德克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备受争议的与南斯拉夫和科索沃战争有关的作品及相关表态,也需要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个角度才能获得更为基础性的理解。在这些将他卷入舆论漩涡的作品中,汉德克再次选取了对抗世界的态度。而这种对抗态度,直接源于他对西方媒体和主流话语的不信任。
    1996年发表的《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基于汉德克1995年底所做的塞尔维亚之行。他在书中明确地写道,这次旅行主要是由于战争,但也是因他想去这个不了解的国家看看。他不信任西方对塞尔维亚的“媒体报道和看法”。到处都是“听说”,西方世界的人们满足于通过这些媒体报道来形成自己对事件的判断,而他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因此,当批评者们谴责汉德克在文本中对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作了无害化和相对化的辩护时,汉德克关注的却是那些在西方媒体中看不到的东西:塞尔维亚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与此同时,他还公开把轰炸南斯拉夫的北约称为“罪犯”,称西方国家是“流氓国家”。这为他招致了调转“凶手—受害者”、颠倒黑白的罪名。
    然而,汉德克却无视一切,依然我行我素。1996年,他出版了再次将他置于舆论风口浪尖之上的《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1999 年,在北约空袭的日子里,他两次穿越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旅行。同年,其南斯拉夫题材戏剧《独木舟之行或者关于战争电影的戏剧》在维也纳城堡剧院首演。为了抗议德国军队轰炸这两个地区,汉德克还退回了1973年颁发给他的毕希纳奖。
    事实上,对汉德克的争议和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未彻底平息过。除了其发表的以塞尔维亚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汉德克在2006年出席米洛舍维奇的葬礼等一系列行为也是其饱受批评的主要依据。因此,在诺奖评选结果宣布之后,西方舆论指责瑞典文学院作出了错误的决定。
    这些不断质疑的声音促使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成员不得不出面为其进行辩护。委员会外部成员之一的亨里克·彼得森表示,汉德克在其作品中明显是“支持和平而不是支持战争的”,他在根本上持一种反对民族主义的立场。他的作品是意识形态批判,是伦理追问,而不是政治纲领,他是一个极端非政治性的作家。另一位委员迈茨·马尔姆也称,汉德克在1996年发表的《塞尔维亚的正义》中并未质疑斯雷布雷尼察的屠杀,他并没有赞美魔鬼和战争罪犯。事实上,汉德克2006年曾公开表明自己对斯雷布雷尼察事件的态度,称其为“战后欧洲针对人性的最恶劣的犯罪”。
    因汉德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争议仍在继续。但这不妨碍其文学作品的优秀品质受到认可。争议的存在也许恰恰表明,这是一个真正因其无可置疑的“文学性”而获奖的作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