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欧洲华文文学的文缘与魅力

http://www.newdu.com 2019-11-13 文艺报 钱 虹 参加讨论

    “西洋”热土的中华文缘
    欧洲,一个充满浪漫气息与神奇传说的大洲,一块在公元前8世纪即产生了古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的土地,一个自古以来就成为以中国长安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的遥远终点。它的面积有1016万平方公里,包括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上半叶,欧洲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出国“留洋”除了“东洋”以外的“西洋”热土,并且成为中国现代作家汲取外国文学资源最多并给了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极大影响的地方,不少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如巴金、老舍、徐志摩、许地山、冯沅君、苏雪林、林徽因、冯至、艾青、梁遇春、戴望舒、钱锺书、陈学昭、梁宗岱、萧乾、季羡林等都曾先后留学欧洲。不过,他们对于欧洲文化从语言到精神更多的是借鉴而非融入。他们的作品即使是在旅居欧洲时写成,但基本上都寄回中国,发表于国内的报刊,或于国内结集出版。即使侨居异域的时日较长,他们也很少将作品发表在异国他乡(如巴金、老舍等),并且他们大都学成即回国(除了季羡林因“二战”爆发而滞留德国较长时间外),无一“留而不走”。
    与徐志摩、钱锺书、季羡林等前辈中国现代作家从欧洲汲取文化智慧然后回国从事创作或著书立说不同的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国逐渐聚集起一批先留学后定居并且在异国他乡直接以母语创作并在其所在国直接发表作品的华文作家。如《莱茵通讯》在创办期间,前后发表了约1000名作者的2000多篇文章。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涌现了被代表法国文学艺术最高荣誉机构的法兰西学院授予终身院士的程抱一,其小说《天一言》获得了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女留学生山飒荣获法国四项文学大奖提名,并摘取中学生龚古尔奖桂冠;此外,还有吕大明、郑宝娟、蓬草(冯淑燕)、祖慰、绿绮士(陈重馨)等在中国大陆或台港地区知名度较高的华文作家。而在德国和瑞士则有德国籍的关愚谦、瑞士籍的赵淑侠等在海外华文文学创作领域的重量级作家。
    欧洲有着数千年丰富、博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策源地,曾出现过一大批杰出的文化骄子,为整个世界和人类奉献了至今仍熠熠闪光的璀璨的文艺珍品。欧华作家浸润其中,汲取其精华,以西洋风融中国情,以欧土纳汉魂,面向世界呈献出不少堪称一流的好作品,使得欧华文学从最初就有了相当高的起点和文品。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赴欧洲留学生人数以及华人新移民的增多,以母语创作的华文作家人数和作品逐年增加,并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影响逐渐扩大,如目前定居于德国的谢盛友、麦胜梅、黄雨欣、郑伊雯、穆紫荆、黄鹤升、谭绿屏、王双秀、高关中、刘瑛、倪娜、昔月、夏青青以及近年移居德国的严歌苓等,英国的虹影、文俊雅等,瑞士的朱文辉(余心乐)、黄世宜、宋婷、朱颂瑜等,奥地利的俞力工、王若珠、方丽娜、叶小明、安静等,比利时的章平、郭凤西等,荷兰的丘彦明、林湄、池莲子等,法国的梁源法、黄冠杰、施文英,丹麦的池元莲,西班牙的莫索尔、张琴等。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中东欧的华文作家及作品也开始崭露头角,如捷克的老木、匈牙利的余泽民、张执任、阿心等等。在他们中间,有的已成为驰名华文文坛的著名作家,屡屡斩获世界华文文学各种大奖;有的作品屡屡在国内外的华文报刊上发表与出版,并入选世界华文文学各种文集,影响日益扩大。这些欧华作家的特征是:其教育程度、文化素质及文学修养普遍较高,且不少人皆能用双语进行创作和发表作品,这与北美、东南亚等国的华文文学创作具有显著的不同。
    当代欧华文学团体与载体
    不过,欧洲国家众多,语种颇杂,华文作家的分散、孤立、封闭与疏离的特点,也造成了欧华文学自身交流及与外界沟通的困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81年8月27日在法国里昂成立了欧洲华人学会。1983年5月,欧洲华人学会主办的《欧华学报》问世。这是欧洲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份中文版的华人纯学术刊物。学报以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为主,兼顾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同时设有书评专栏,并介绍欧洲华人学者的动态、中欧文化交流信息、会员新书等,不定期出版。《欧华学报》的创刊,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对当地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起了一定的作用。加上此前关愚谦1980年创办的《德中论坛》,以及1982年《欧洲日报》《欧洲时报》《西德侨报》3份设有副刊的华文报纸先后创刊,使得欧华文坛面貌有所改观,华文作者有所增加。此后,钱跃君创办华文刊物《莱茵通讯》,从1987年至2006年,该刊坚持了20年之久,发行总量近30万册。此外,至今尚存的几家华文报刊《欧洲时报》《欧华导报》《华商报》《欧洲新报》,这些华文报刊无疑对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1991年3月,以赵淑侠为创会会长的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在巴黎成立,使原本分散而又各自孤立于欧洲各国的华文作家组合起来,有了精神归属的“家园”。欧华作协创会会员有60多名。创会宗旨是:促进中欧文化交流,与各国写作同仁联谊,提携后进,培植新人,以免欧洲华文文学出现断层。该协会成立后,每两年在欧洲各国轮流召开欧华作协双年会,至今年5月已经举办了13届欧华作协双年会暨文学研讨会。加上近年来十分活跃的德国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匈牙利华文作家协会等文学社团,推出了《走进德国》《多瑙河的呼唤》等多人作品选集,不仅显示出欧华文学方兴未艾的良好势头,而且也是对当今中东欧华文文学成果的集中展示与检阅。今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与德国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在法兰克福联合主办了“第一届欧洲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五届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年会”,共同研讨欧洲华文文学的创作成就与发展趋势,展现了在中国本土以外华文文学创作的美好愿景。
    欧华文学的艺术特质
    欧洲的华文文学与北美或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文学有显著不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欧洲华文文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它产生于世界语种最多样、文化传统悠久丰富的大洲,具有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宗教等的深厚积淀、互相渗透与水乳交融,在文学中蕴含哲思、色彩、旋律与智慧等,使读者享受审美的愉悦。其次,当代欧华作家虽不乏感时忧国之责任,但更看重文学本体——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因而较多地潜心于艺术、灵性和审美,正如旅法女作家吕大明所言:“艺术家命中注定只能受雇于美神。”此外,欧华文学“灵根自植”中华文化、文学的传统与欧洲文学中崇尚人性、推崇人道主义的精神以及雍容华美、优雅幽默的文风的交织融合,形成了欧华文学与众不同的特质。
    例如,吕大明的散文之所以与众不同,其中一个主要特征在于,她的散文乃属一种中西荟萃、精致典雅的“文化散文”,其中饱蘸着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深厚底蕴与文学艺术的丰富学养,既有国学的精深根基,又兼西学的丰厚底蕴。在当今海外华文文坛上,通晓一两门外语并能用汉语以外的文字写作者也许并不少见,但像吕大明这样在散文中能显示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与广博学识、能自由出入古今中外文学典籍的女作家,实不多见。翻开她的散文,随意之间你就会发现她在散文中提及的中西经典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多样且密集,从耳熟能详的著名文学大师到并不出名甚至冷僻生疏的作者及其作品,无不信手拈来,这在当今女性散文中实属罕见。她还深深陶醉于西方的艺术大师及其佳作,她在散文中提及的著名音乐家(如莫扎特、布拉姆斯等)、雕塑家(如米开朗基罗、罗丹等)、画家(如波提切利、莫奈、梵高等)等数不胜数。文学与艺术本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的精神往往同气相求。尤其是她的散文擅长在东西方文化、文学艺术中有一种自觉的比较视角,例如那篇堪称经典美文的《来我家喝杯茶》,从“英国人最讲究喝茶”说起,不经意间便将英国人“喝茶文化”的悠久传统、贵族“茶宴”的繁文缛节及其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刻板、客套、虚应的文化特征凸显出来。然后,由意大利人将“社交当成一种艺术”又联想起中国古代的杭州茶肆,在看似东“拉”西“扯”的闲笔中,做了一番“喝茶文化”所流露的东西方的民族性格、审美趣味和文化差异的比较。因此,读吕大明的散文,犹如自由出入东西方博大精深的文化园林,可以摘采下许多奇花异果。当然,在其他诸多欧华作品中,也同样可以欣赏到富有艺术气质的美文佳篇,这正是当今欧华文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