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责编手记:关于陈应松的短篇《小半袋米》

http://www.newdu.com 2019-11-12 《小说选刊》 章芳 参加讨论

    收到陈应松老师的《小半袋米》,虽然南北隔着万重山水,但因了心意相通,没由来的有亲近感。
    《小半袋米》,非常具象的标题,依照以往阅读的经验,越是这样具体到日常吃喝拉撒的题目,越不好讲故事,一不小心就容易一地鸡毛,倘若是发生在农村的,就更难免浮于人情世故的虚脉,败在格局上。陈应松老师这“小半袋米”的故事,恰恰发生在偏远的山村,山民们去趟乡镇常因山路崎岖须冒着生命危险,故事主人公李细鸹退耕还林获得政府补助的大米中有小半袋的十三斤米是发霉的,因为乡长扶贫住队总也找不到他签字,李细鸹连着跑了三趟也未能如愿换掉这小半袋霉米,于是心生怨念,抱着一物换一物的思想,拆了乡政府院墙的砖,搬回家准备垫猪圈、菜地用。这是很有意思的情节,无论生活中是否真实发生过类似拆墙的事件,但从小半袋米到拆下的砖,经过陈应松老师移花接木之妙笔,顿时有了意象的张力,读到这儿,你会忍不住好奇这些拆下的砖究竟要架构起小半袋米后面多大的叙事空间?小半袋米的叙事指引究竟要指向何方?
    接下来,陈应松老师给李细鸹安排了两个梦,一个发生在酒后病好时,他梦见苏老鹳说霉大米换好了,打开却是些砖;另一个发生在与同村也分到霉米的刘烂脚口角之后,梦中那些霉米结成块变成砖砸向了自己。两个梦都只有三言两语,却字字千斤,砸倒了农民李细鸹原本拆墙的朴素理论支撑,现如今谁还缺这十三斤大米,半蛇皮袋砖也并不值钱,但此物并不能等价彼物,天平在伦理和秩序的考量面前失衡了。令人拍案叫绝中,是不是想起蒲松龄的那些聊斋小说呢?
    陈应松老师是心狠的,不仅让李细鸹饱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折磨,还给他安排了一段少年时借米还米的回忆,“十几岁时的两趟借米还米记忆太深,是拿性命换来的。米不是米,是命,是沉重的人情。”沉重的往事,与现实中冲击乡干部陶主任的情节相互呼应,至此,读者应该已经了然,米不是米,砖也不是砖,李细鸹的小半袋米关乎的不仅仅是干部懒政怠政,他拆下的也不仅仅是乡政府院墙的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社会伦理的坍塌、秩序的沦落,如何不让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人们常常眼含泪水?
    小说的结尾是决绝的,老实巴交的农民李细鸹失去了小半袋粮食也就罢了,最后连还砖的心愿也不能如愿以偿, 甚至还被当成了偷砖惯犯。把人物命运推到绝境后,又不给 “逢生”的暗示,这要昭显的是文字的力量,也是陈应松老师的匠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