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杨丰美《先声》:在历史回望中的青年表达

http://www.newdu.com 2019-10-21 中国作家网 向娟 参加讨论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青年作家杨丰美在这个历史时间节点走进百年前的这群五四青年当中,为他们写下青春蓬勃的长篇报告文学《先声》,这是对五四精神的阐释和传承。作品以此时青年写彼时青年,既是对历史的回眸,也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与那个时代的青年穿越百年时空的对望,而新时代的青年集体通过这次创作以对新民学会那段历史的追溯与重读,对现实的认识与反思,完成了一次精神和思想上的致敬。
    《先声》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较为真实的描述了新民学会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活动,深入揭示新民学会的精神,涉及国家、民族、历史、党建,是一篇“宏大叙事”,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研究和塑造新民学会,在当时动荡而磅礴的历史背景上集中梳理新民学会精神的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回顾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重温了这些事件在当时乃至对今时的意义,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彼时青年的拳拳爱国心和浓浓报国志,以及他们为了初心和使命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作品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时代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以深入的采访、详尽的资料查阅,对写作对象认真观察,满怀对革命思想的敬畏,切合自身感受,对新民学会成立和发展的系列历史场景进行了尽可能的还原,以真实生动的书写,为历史记忆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记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是一部始自标题就有分量的“青年”作品。
    书名出自蔡畅为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的题词“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是对新民学会历史地位和影响的概括,而百年前新民学会的成立,源自一群青年的聚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群优秀的湖南青年,立志报效祖国,以 “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连同全国其他进步青年团体,孕育了一大批日后改变国家命运的不朽先驱,谱写了永载史册的“建党先声”。新民学会在历史上最伟大的功绩,就是湖南建党先声,为建党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干部基础。爱国主义和开创精神就是彼时青年的代名词,新民学会会员“奋斗向上的人生观”和“积极向外发展”的精神震撼并引领了一个时代,彼时青年不但发出了自己的先声,更是发出了时代的先声、民族的先声、革命的先声,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对“青年”一词最完美的诠释,也让他们的青春保持了隽永不灭的光辉。
    作品满溢着青春气息,以青年群体为写作对象,既反映着青春本质的文化生命气象,也对青春进行了重新定义。人物创作突出群像,着墨于若干青年革命家,通过翔实的史料和典型描写塑造了形象丰满的毛泽东、蔡和森、徐特立、向警予等革命前辈,是一本当之无愧的新民学会群英谱。马克思说“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李大钊也认为“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先声》正是这样的一部“奋斗”之作。彼时的青年立足于奋斗,放眼于世界,将奋斗贯穿一生,不但表现了“新民”一词的原义和革命先行者个人及群体的精神风貌,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整个历史风貌,又寄寓了时代的诉求和个人作为青年的使命乃至文化愿景。作品紧扣“奋斗”书写,着重展示了青年的生命活力,不被挫折压倒,不被困难吓倒,在赴法勤工俭学的艰辛路上甚至还有一群特殊的青年代表,“徐特立是一个思想里住着一个青年的不那么年轻的人”,还有葛健豪、何叔衡等都以朝气的形象出现,彪炳着他们的思想、精神和生命正青春焕发;重点表现了青年坚定的信仰,所谓“新民”的核心含义就是要实现的人的觉醒,拥有独立之人格和思想之自由,新民学会会员就是抱着与旧社会旧思想决裂之心,勇敢地投身革命洪潮;着力展现了青年开放的胸襟,从新民学会旧址“刘家台子”这个核心向外辐射,新民学会的青年们将进取的步伐迈出了国界,走向国际、了解世界的目的仍旧是为中华之崛起,这种紧追时代步伐、誓与时代同步的胸怀格局,不仅是当时青年的精神视野,亦是对当代青年的血性召唤。
    报告文学因为题材和体裁的原因,多数四平八稳,内敛而严肃,虽然作者年轻尚显阅历不足,但年龄劣势在此反成优势,青春的创作恰好缓和了题材庄重可能带来的沉闷,文笔清新,文风活泼。作品凭借此时青年与百年前的彼时青年进行着同龄人之间的对话,以青年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以及历史责任问题,更容易让青年人产生共鸣,对当代青年如何学习和研究历史,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通篇保持了报告文学的“实”,比如毛蔡等人经常坐在坟墓边谈天,作者也去进行了考证,体现了报告文学的严谨性。同时又叙述生动,事件推动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文章开头从杨昌济受到维新派影响,加入南学会开始,到其洒下《新青年》的火种,精神之光便指引着毛泽东和蔡和森,青年的思想碰撞推动了新民学会的成立,乃至之后的滨湖游历,也力证了“思想也在路上”,而命运以勤工俭学运动,给予了他们更大可能的行走,也为后期更为成熟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而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接触到了各种学者以及他们的思想,又进而开阔了视野等等,直至新民学会精神的最终形成,都有迹可循。中间部分写到赵五贞的自杀事件和《女界钟》被封风波,以及对张敬尧的驱逐和文化书社的创立都行笔流畅。尤其对细节的处理到位,小处独居匠心,一些貌似无用的闲笔也非多余,比如蔡畅用工资买水果招待客人,是因为她读书出众而留校任教,未施重墨,寥寥几笔在不经意间就交代了蔡畅的个人情况。还比如对毛泽东的在北京的生活,着墨较多,其中关于南方人不会做面食,忙乎了半天中午回到家,大伙面对的是一大盆浆糊,以及为了治疗晕船,向警予和蔡畅带着蔡畅母亲葛健豪在船上跳操……除了细节生动,语言也很独到,毛泽东的话语“这次没有打你们几位的米哩!”更是保留了湖南方言的特色,契合了毛泽东的语言特点,还有与萧子升决裂的那场辩论,毛泽东丢下一句话“你穿你的长袍马褂去吧”,符合人物性格特征。这些轻快的表述,都有别于一般报告文学的“硬”与“刚”,让作品显出了一些带着女性作家创作的性别特质之“柔”与“软”,让人阅读起来颇有趣味,为文章增添了可读性。
    作为青年的表达,作品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作者曾怀揣理想在广东南漂数年,经历过也看到过当代青年的一些忧思与困惑、理想与抱负,她想通过创作来完成一本“青春”之书,而走进新民学会旧址,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让她找到了想要书写的故事。在前言中她写到“当我走进新民学会旧址,看着墙壁上勾勒出的那些风华正茂是的岁月,我不由得心潮澎湃,久不能安。作为一个当代青年,我往往有一些不知所从的迷茫……同样是青年,100年以前,毛泽东蔡和森他们当时其实也有无奈,也有迷茫,也有难处,也有取舍。他们在面临选择时如何抉择?他们遇到苦难时如何砥砺前行?他们在黑暗中如何寻找前行的灯塔?所有这些,让我产生了想要去了解和探究这段历史的冲动。”成立新民学会的时候,除了42岁的何叔衡,其他的青年年龄均在23岁上下。短短的几年时间中,青年们经历了五四运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等重大事件。彼时的青年,除了要为自己的前途而求索,还要在黑暗中探索整个国家的出路,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取舍,又因何而做出这样的选择?身为此时的青年,作者在自问的同时也发出时代之问,并通过创作寻找到了答案——“当时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都是青年,他们承担起了国家兴亡的相应职责。现在是和平年代,青年也应该为民族复兴和中国梦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在各行各业多为国家做贡献”。相信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读者也能从心底滋生出跟作者一样的感悟,奋斗不息,才是青春的基本定义。
    作为一个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作者既刻画了历史,也关照了当下,在对历史的回望中,她把和百年前五四青年们的心灵对话以青年的表达付诸文本,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并未对重大历史有所冲淡,反而更显张弛有度的掌控能力,其中对新民学会精神的形成既有线性的延伸和发展,又有多维展现——李大钊、陈独秀、魏金斯基等对毛泽东的影响都有多方位的体现,展示了少小老成的笔力。尽管作品可圈可点,但由于研究新民学会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之一,就是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形成具有非常重大意义,我们仍期待作者对青年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要义,以及其锻造、升华过程,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建议在对事件的描述之外,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对人物精神内核进行全面的探照,相信完善了这一点,这部作品就会有更高更大的格局,就会成为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的厚重大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