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带不走的,是家乡的九月天

http://www.newdu.com 2019-08-29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带不走的,是家乡的九月天
    临近九月,总有一批学子背起行囊,坐上了通往远方的列车。有人说,离家求学之后,故乡只剩冬夏,再无春秋。一别几年,也许会再见,也许故乡会化作老照片中的画面。但是,无论行至多远,故乡始终是游子累了,就想回去的地方;无论登至多高,乡愁始终在心间萦绕。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中国人对家乡的情感始终不渝。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古人对家乡的思念。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作者】
    江总(519—594),字总持,南朝陈人,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 
     
    【释义】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云远逝了,身体却随着秋季由北向南飞回的大雁归来。故乡家里篱笆下栽种的菊花,今日又开了几朵呢?
     
    【赏析】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他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对故乡的思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这首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作者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发泄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作者】
    薛道衡(540-609年) 隋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
     
    【释义】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时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赏析】
    这首五言小诗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普遍心理,诗人即景生情,以平实自然、精巧委婉的语言,表达出他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把思归盼归之情融入到九曲柔肠之中,景中寓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
    《渡汉江》
    唐·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
    李频(818?-876年),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县)人。宣宗大中八年(854年)进士。历官校书郎、武功令、侍御史,终建州刺史。他的诗以写山水、别离为主要题材,多七律,精于雕琢。
     
    【释义】
    五岭外和家人音讯完全断绝,一个人经历了冬天又到立春。快近故乡心情更加畏怯,想打听家中情况又不敢问来人。
     
    【赏析】
    思乡心切,但到近乡却不敢打听家中情况,看似反常,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因为深恐听到什么不幸的消息,这样,才衬出思念的情感更深。
     
    这首诗,也有说是宋之问由泷州(今广东罗定市)逃归时所作。因为他曾贬岭南,内容似更贴切一些。
    《杂诗三首·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作者】
    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释义】
    你刚刚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来那天镂花格子的窗前,那株寒梅开花没有?
     
    【赏析】
    对故乡来人的询问,当然可以有很多很多,但诗中独只问到那株寒梅有没有开花,使读者在欣赏中自会创造许多想象……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释义】
    乘一叶小舟告别了荆门远去,江风送我来楚国飘游。两岸的青山随着平原消失,波涛就像在广袤的旷野奔流。明月俯身把清江当作镜子,云霞里变幻出迷人的海市蜃楼。我爱这来自故乡的水,深情地伴送我万里行舟。
     
    【赏析】
    诗作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当时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中间两联尤其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故乡可爱,连故乡的水也在深情地送他出游,更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这里所说的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春秋战国时是楚国西方的门户。诗题中的“送别”,前人曾认为是衍文,因诗中无送别之意。其实,诗人是在告别荆门,因为它正处楚蜀的交界处,分别后就从此看不见故乡的山,只有故乡流来的水还在送着他的行舟了。
    《除夜有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作者】
    崔涂(850-?),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僖宗光启四年(888年)进士。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于四川和陕西一带。他的诗也以此为主要题材,情调苍凉,令人感叹。
     
    【释义】
    身在三巴道路多么遥远,离乡万里途中充满艰辛。乱山中残雪还没有融尽,一支蜡烛摇曳着游子的心。与亲人们分别得越远越久,和童仆的感情分外加深。真受不了呀这飘泊异乡的痛苦,明天早上新年就要来临。
     
    【赏析】
    身在异乡又值除夕,自然愁上加愁。羁危万里,乱山残雪将这种苦情一层层推进。因为无法与亲人团聚一同迎接新年,和长期跟随的童仆就分外亲切起来,也为这除夕增添一些欢乐的气氛。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作者】
    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
     
    【释义】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赏析】
    这首绝句,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前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推 荐 图 书
    
    (点击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隋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