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动漫 >

时隔18年,《千与千寻》为何没有败给时间差

http://www.newdu.com 2019-07-12 文汇报 自动臂 参加讨论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在我国上映三周,票房逼近五亿,是同期上映的《玩具总动员4》的两倍多。考虑到《玩具总动员4》是一部新片,而《千与千寻》早在18年前已经在日本上映,其亮眼的票房和口碑就非常值得探讨。我们注意到,很多观众不仅是因为当年的那一份情怀走进电影院,还把自己的孩子也一起带进了电影院。一部文艺作品,能够深刻地影响受众的人生,这应该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千与千寻》对于中国电影人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编者
    与其说这是一部童话故事,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寓言
    如果我们单纯把《千与千寻》当做一部提供给孩子消遣的普通动画片看待,恐怕注定无法在时间的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任何印记,但这部电影却如河中金沙一般,洗尽铅华后依然绽放着闪耀的光芒。
    影片开始于一场旅行,离开原本熟悉的朋友和环境,小姑娘千寻躺在车后非常不开心。此时的千寻是个任性的孩子,她无法脱离父母的庇护,与其他被精心呵护的孩子无异。但是随着父母的离去(因为贪吃中了魔法变成猪),她的情况急转直下,想要在一个充满魔法和妖怪的陌生世界生存下去,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长大。
    与其说这是一部童话故事,不如把它当做一部关于成长的寓言。影片中每一个人物和他们所存在的状态,都可对应成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情状——千寻在最初的逆境中慌乱无助,逐渐变成“小透明”乃至即将消失的情节,是对初入社会时的无助和可能面临的失败的隐喻;汤婆婆的浴场中严密的等级制度,象征着当时日本社会的组织架构;任性、自私而无能的巨婴在财富的堆叠中长成,不正是“被惯坏的富二代”的真实写照吗?这些成长寓言在影片中比比皆是,从构架的本质来说,这部“童话”早已经模糊了现实主义和幻想文艺作品之间的界限,看似童言稚语却道出无数人生真谛。
    成长的过程注定伴随着无数艰辛和坎坷,离开父母的奇妙冒险中,千寻在危机中能够学到并获得怎样的美好品质呢?最初的千寻受惠于小白龙的帮助勉强存活了下来,但是没有谁会永远守在身边替你解决所有问题,即使是父母也会有离去的那一天,小白龙作为千寻初入社会的第一个导师也是如此。当二人不得不分开时,千寻需要学会的人生第一课就是独立,她必须依靠自己继续闯荡。寻找锅炉爷爷的路上面对那道长长的危险楼梯,千寻怯懦地迈出的第一步正好似婴儿初学走路。
    在不断的实践中,千寻也在不断的成长。最开始笨手笨脚什么也不会,慢慢地依靠自己的坚韧、勇气和智慧出色完成了谁也不愿做的清洗河神的艰苦工作,虽然还有更加艰巨的挑战在等着她。千寻所遁入的异世界绝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幸福幻景,这里有最沉重的生活重担、最狡猾阴险的计谋、毁灭一切的贪欲和身不由己的相互利用。身处这样的世界千寻终于用一颗纯真感恩的心懂得了明辨是非。
    “成长”的主题在故事发展到中间段落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千寻一个人身上,而是随着整个世界的矛盾逐渐暴露和尖锐化扩散到了电影中所有人物身上。一开始,小白龙受到汤婆婆的控制,不得不违心替她做恶,最终在千寻的帮助下受到感化鼓起勇气与汤婆婆对抗;汤婆婆虽然是追求奢靡和权力的象征,但最终也懂得了自我节制和尊重别人的价值,与大家和解。无脸男在片中是无限贪欲的象征,他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他在长期的孤独中渴望着他者的认同,又在不停满足别人肤浅物质需求中成为一个吞噬他者的怪物。但当他企图用同样的方法去满足千寻时却遇到了困难,因为千寻怀揣着那颗善良的初心从未忘记过自己最初的使命,所以当无脸男吐出污秽重新变得软弱无能时,千寻并没有如其他人一般将他抛弃,而是带上他一起踏上寻找新的自我的遥远旅程。
    在高速发展的技术时代,它重新唤起了永恒的心灵情感
    1991年的日本,经济危机如山崩海啸般到来。原本经过二战后艰苦奋斗并积累起来的经济奇迹忽然在瞬间垮塌,无数企业因资金链的断裂纷纷倒闭,从此之后日本进入了十年发展滞缓的经济寒冬。这段整个日本社会的疼痛记忆被人们称为“失去的十年”。
    《千与千寻》于2001年在日本上映,距离那场经济危机正好过去十年时间。对于当时的日本观众来说,经济恢复的迹象已经逐渐显露,影片正是对“失去的十年”的一次疗伤和总结。当时的中国观众虽然缺乏对于这一社会背景的认知基础和感同身受,却从另一个角度进入到了影片的语境中。主人公的奇幻冒险经历,在当时尚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一代的心中激荡起无数想象,再加上人物在逆境中不断成长的主题,当时几乎每一个看过此片的人都会在心中铭记那份感动。
    18年后,那一代观众已经步入中年,社会的艰辛也在现实中的自我身上刻下痕迹。真实的成长其实比影片中千寻的成长要漫长要苦涩得多,时光的流逝中,很多人都无法如千寻般始终怀抱着自我原初的追求,甚至就像一些鸡汤文写的那样:“慢慢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这个时候,影片所唤起的,一方面是对逝去青春的感怀,另一方面是对失去自我的反省。在电影院里,我们既是和千寻重逢,更是和当年的自己重逢。当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把她忘得一干二净,以为已经与那个充满纯真情感与好奇心的世界远离时,她却默默守候在那里等待重新与我相遇,重新带回原初的感动,重新审视着我们艰辛而又充满闪亮回忆的成长历程。
    《千与千寻》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涤唤起我们的共鸣,或正因为其在纷繁的世界中坚守了永恒不变的爱的真理。如同《千与千寻》中文译名里蕴含的真谛——“千”和 “千寻”本是一体,只有记得我们的“本名”,才不会在迷恋虚妄中滑向深渊。影片能够在18年后打败同期上映的北美新片,除了画风和技术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在高速发展的技术时代重新唤起了永恒的心灵情感。而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这一点同样重要。
    (作者为影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