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大渡河畔的悲喜剧

http://www.newdu.com 2019-07-02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大渡河畔的悲喜剧
     
    流经四川西部的大渡河,古时又称涐江。在中国近代史上,大渡河畔曾演出过两场令人震惊、发人深省的悲剧和喜剧。悲剧就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被俘,全军覆没;喜剧则是毛泽东、朱德统率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成功,大获全胜。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文武备足”、谋略甚深的政治家、军事家,连外国人也承认这位“青年领袖”“英雄侠义、勇敢无畏、正直耿介”,实为“全军的中坚人物”。他12 岁时就“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喜读孙子兵法”,18 岁加入拜上帝会,19 岁参加金田起义,20 岁便被封为翼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他督军西征,力挽危局,大败凶悍骄横的湘军水师,几乎生擒人称“曾剃头”的曾国藩;接着席卷江西,回师又打破清军的江南大营。在“天京事变”中,他坚持正义,止暴定乱,受到合朝推举,提理政务,很快扭转了逆势。1857 年,他因受天王洪秀全的疑忌,负气出走,带领精锐部队转战各地,但也成为一支无后方、无根据地、无明确目标的流动作战的孤军。1863 年5 月14 日,他率部来到了大渡河畔的紫打地,即今石棉县的安顺场,立刻陷入险境:河水暴涨,粮尽援绝,既遭清军围攻,又受彝族土司阻击;强渡不成,退敌无术,将士疲惫,进退失据,预感到了悲剧下场,故题诗明志:“大军乏食乞谁籴,纵死涐江定不降。”6 月13 日,他抱着“舍命以全三军”的善良愿望和清廷开恩赦其部属的幼稚幻想,自动投入清营,旋被俘禁。后在成都惨遭凌迟处死,时年33 岁。石达开“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表现了农民起义领袖的英雄气概。他的残部数千人,悉被屠杀,血水染红了河水。
     
    “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72 年后,又有一支军队开到这里。相同的时间——5 月;相同的地点——大渡河畔;相似的人数——3 万多人;相似的进军路线,相似的困难处境;等等。尽管有许许多多的相似之处,但却有一点不同:结局不同。前者主将被俘就义,后者不但渡过了大渡河,而且后来解放了全中国。这就是毛泽东、朱德统率的中国工农红军。
     
    当年的蒋介石得知红军沿石达开走过的路进军时,不禁喜出望外,吹嘘“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覆辙”。他调集了近20 万军队,妄图聚歼红军,以实现其“叫朱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计划。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也为红军担心,忧虑历史的悲剧又会重演。
     
    无情历史最有情。它昭示人们:朱毛不是石达开,红军不是太平军;石达开走不通的路红军能走通,石达开过不去的河红军能过去;红军在大渡河畔,唱出的不是悲歌是凯歌,演出的不是悲剧是喜剧。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在许许多多的“难”中,“大渡桥横铁索寒”不过是其中一个罢了。
     
    1935 年1 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四渡赤水,二占遵义,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5 月19 日,红军组成了以刘伯承为司令的强渡大渡河先遣队。22 日,刘伯承在袁居海子即今彝海子同彝族沽基家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红军另外一支部队拿下大树堡,积极佯动,扬言要在这里渡过大渡河,吸引了蒋军重兵,麻痹了安顺场泸定桥的守敌。24 日晚,先遣队的红一团只用半小时就奇袭控制了安顺场渡口。25 日上午,该团一营二连的十七勇士乘小船强渡成功,一举突破对方号称固若金汤的大渡河防线,随之大军乘数只小船日夜抢渡。26 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到了安顺场,当机立断,决定中央红军主力分成左右两个纵队,去飞夺离此160公里的泸定桥,加快渡河进度。29 日清晨,创造了一昼夜杀敌、开路、架桥,冒雨急行军120 公里的惊人纪录,右纵队红四团按时赶到泸定桥边;下午,该团一营二连的二十二勇士抢占铁索桥。6 月2 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了大渡河。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从此,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名扬史册,蜚声中外。石达开在大渡河畔强渡、苦战一个多月,均告失败;工农红军抢渡、夺桥均告成功,只用了9 天时间。无独有偶的是,先遣队政委聂荣臻曾讲述过石达开的故事,毛泽东也解释过记载石达开败亡史实的碑文,他们的一致结论是:我们不是石达开,也不会成为石达开第二。
     
    从本质上讲,大渡河畔的悲剧和喜剧,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历史发展到近代,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旧式农民战争是没有前途的。大渡河就是历史的见证。红军在渡过大渡河后,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陕北。其后,这支军队又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群众支持下,屡败侵华日军,推翻“三座大山”,打出了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 世纪80 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家布热津斯基专程去大渡河畔“朝圣”、知名作家索尔兹伯里为飞渡大渡河的红军“欢呼”,谢伟思则写道:“在五十年前”渡过大渡河的“伟大红军面前,每个人都会肃然起敬”。
     
    (本文摘编自《论爱国主义》)
    责任编辑:李倩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