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生物语言学研究前景广阔

http://www.newdu.com 2019-06-1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富强 参加讨论

    生物语言学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研究,主要关注人类语言的生物属性,涵盖生物学、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解剖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其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将语言看作人类的一种生物机能的假设。但是,在当时的认知和现实条件下,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一个专门的术语对这种假设进行描述。在达尔文之后的探索中,Clarence L. Meader和John H. Muyskens于1959年合作出版了《生物语言学手册》(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N. Chomsky 在1964年出版了名为《语言学理论中的现存问题》(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一书,倡议从生物的视角来研究语言能力。Lenneberg于1967年出版的《语言的生物基础》(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被推崇为生物语言学研究的“圣经”式文献。Massimo Piattelli在1974年MIT举办的生物语言学国际研讨会上正式使用此术语。至此,“生物语言学”(biolinguistics)这一学术用语被学界所接受。此后几十年,语言学家们对此领域的研究不断推进,而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对生物语言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的,则是生成语法创始人N. Chomsky以及学派内其他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的一系列研究。
    生物语言学研究走向深入
    L. Jenkins在1997年发表了题为“生物语言学——结构、发展以及语言进化”(Biolinguistics-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Language)的文章;同年RIKEN脑科学研究中心(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在日本成立。
    2000年,Jenkins的《生物语言学:探索语言的生物性》(Biolinguistics :Exploring the Biology of Language)一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对生物语言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语言知识的组成、习得、使用、相关的大脑机制以及发展进化)进行了讨论,并全面论证了语言学的生物学属性。
    2002年到2005年,W. Tecumseh Fitch, Marc D. Hauser, Noam Chomsky同Ray Jackendoff, Steven Pinker之间就语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展开的一系列精彩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学界关于生物语言学的研究。
    2005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召开了“莫里斯首届国际语言与交际研讨会”,与会学者就人类语言本质及其进化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Richard K. Larson, Viviane Déprez以及Hiroko Yamakido在2010年将部分高质量论文整理汇集成册,出版了《人类语言进化:生物语言学视角》(The evolution of human language: B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一书,从语言结构(language architecture)、语言及接口系统(language and interface systems)、生物及神经基础(biologgical and neurological foundations)、人类学背景(anthropological context)四个部分展示了人类语言进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同年,Chomsky的《语言设计的三要素》(Three factors in the language design)一文就遗传天赋、经验以及独立于语言的高效运算原则进行了深入探索,为语言的生物学属性研究指明了方向。
    2007年,分别在多米尼加和意大利威尼斯召开了主题为“生物语言学研究(B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和“生物语言学:语言进化与变异(Biolinguistics :Language Evolution and Variation)”的国际研讨会,后者从Chomsky 在2005年提出的语言设计三要素出发,重点讨论了影响语言进化与变异的因素。同年12月,Cedric Boecks和 Kleanthes K. Grohman共同创办了名为《生物语言学》(Biolinguistics)的国际语言研究期刊。也是在同一年,Chomsky在《生物语言学》期刊上发表了题为“论大脑和语言”(Of minds and language)一文,尝试探讨了语言(官能)生物属性及其演化,提出了生物语言学研究中的三个重要问题:语言知识是如何习得的?相关的人脑机制是什么?语言知识在种系中是如何进化的?从某种角度来看,《生物语言学》期刊的问世为从生物语言学视角研究语言学、人类语言起源与进化等提供了学术平台。
    2010年,W. Tecumseh Fitch 出版了《语言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从进化的角度对人类语言进行了讨论。2008年,Chomsky在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上作了题为“生物语言学方案:今天处于何种地位?”(The Biolinguistic Program: Where does it stand today)的主题演讲,由司富珍教授翻译并发表。文章就两个突出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其一,究竟为什么会存在语言?其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语言?
    2011年,Anna Maria Di Sciullo 和Cedric Boeck合著了《生物语言学之大业:关于人类语言官能进化与本质的新视角》(The Biolinguistics Enterprise: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and Nature of the Human Language Faculty),作为《牛津生物语言学研究》(Oxford Studies in Biolinguistics)系列丛书的开篇之作。本书从进化、变异以及计算三个角度对生物语言学进行了讨论,并在书中明确指出生物语言学将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本系列丛书在2013年又推出了由Cedric Boeckx, Kleanthes K. Crohmann编著的《剑桥生物语言学手册》(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全书围绕Chomsky就生物语言学研究提出的三个重要问题展开,从语言发展、心智、大脑与行为以及语言进化四个部分进行说明。
    2015年,在意大利帕维亚召开了生物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官能调查研讨会,来自加拿大、意大利、印度、西班牙、英国、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为追求语言与大脑之间关系的“满意”(satisfactory)答案而努力。会后,Anna Maria Di Sciullo将部分高质量论文汇集成册,出版了《生物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官能调查》(B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 on the Language Faculty)一书,分别从语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语言变化(language variation)、语言(习得和)损伤(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mpairments)进行了讨论。
    2016年,Robert C. Berwick 和 Noam Chomsky出版了《为何只有我们:语言与进化》(Why Only Us: Language and Evolution)。本书结合生成语法、古人类学以及生物学的最新研究,对生物语言学、语言的构造及其对进化的意义、大脑中的三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阐释,尝试回答为何只有我们(人类)拥有语言的问题,并提出生物语言学理论的进步来自于语言学和生物学的不断发展。
    除此之外,语言进化国际研讨会(EVOLANG)每两年召开一次,极大推动了生物语言学的发展。
    生物语言学在中国受到关注
    国内首次提及“生物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学者是卫志强教授。1987年,他在《语文建设》上发表了题为“生物语言学”的文章,提出“生物语言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生物基础和生理机制及人类语言跟动物‘语言’在生物行为上的区别”。
    近年来,国内生物语言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首届国际生物语言学研讨会于 2016 年在西南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生物语言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要围绕生物语言学理论与方法、语言的生物基础、基于生物学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及与生物语言学相关的论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二届国际生物语言学研讨会于2017年12月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会议从生物学的角度探究人类的语言能力。除此之外,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士元教授所倡导的演化语言学会议到 2018 年已经召开了九届,会议涉及语言与大脑、中国语言演化与中国人群的演化、语言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推动了国内生物语言学的发展。
    根据丁凯莉、俞珏和阚显照的统计,截至2016年9月,在CNKI全文数据库、EBSCO的ASC数据库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生物语言学研究的文章有81篇,而且从发文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2002年以后。但是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引介,采用相关理论来解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吴刚在2006年出版的《生成语法研究》(该书第八章对内在性研究方式和生物语言学角度下的生成语法进行了探讨);袁晓红、刘桂玲的《语言研究中的生物观》;杨烈祥的《唯递归论及其生物行为比较证据》;顾曰国的《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系列文章;李慧的《后基因时代的生物语言学研究》;段胜峰、吴文的《生物语言学视野中“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推析》;杨烈祥的《生物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王强的《经典生物语言学的三大原则及其与现当代生物语言学的关联》;毛眺源的《论语言的生物属性及语言演化》;程工的《词库应该是什么样的?——基于生物语言学的思考》;杜世洪、黄林慧的《生物语言学核心问题及其过程哲学基础》等。
    除上述在生物语言学视角下开展的研究之外,还有很多引介类文献,较近的有李富强、章雅倩和伍雅清、楚行军、孙玉等所做的引介工作。由此可见,在国内,这门新兴学科正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并与其他相关学科携手共进。
    生物语言学研究展望
    生物语言学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从生物语言学角度对人类语言源起、进化、发展以及变异的研究正在逐步揭下其神秘的面纱。
    生物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将(人类)语言看作一个(人类)身体内部的生物器官。从生物的视角来推动语言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其跨学科性从本质上可以推动对人类(语言)本质研究的发展;第二,在理论上可以推进语言起源和进化的研究,乃至探索人类起源和进化;第三,从实用性上可以预测、防范语言障碍,甚至可以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尤其是由于语言障碍或缺陷导致的疾病的治疗。
    就目前的学术研究环境来看,生物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我们认为,相关研究应该朝着采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推进,从而对人类语言的起源、进化、发展、变异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日内瓦大学语言学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