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悲剧理论(2)

http://www.newdu.com 2019-06-0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宋伟 参加讨论

    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悲剧人物 
    从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角度来理解悲剧人物,意味着将悲剧主人公作为社会历史冲突的主要承担者或承受者,由此生成特定的悲剧人物性格——现实的、个性的、充满激情、坚持理想、活生生的人物。 
    在马克思看来,整个历史不外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历史唯物主义以人及其社会历史实践为核心议题,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之谜”,探求人类自身生成的“历史之谜”。人类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创造了一个对象化的世界,同时也创造了自身及其自身的历史,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对马克思美学思想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德国美学家席勒在论述悲剧时指出:“只有在‘人’这个字的全部意义上的人,才能作受苦的对象。”席勒认为悲剧艺术家特别善于塑造那种“善恶交织的性格”和“介乎完全堕落和完美无缺的人物之间”的人,将其作为悲剧主人公,以产生令人震颤的悲剧美学效果。车尔尼雪夫斯基专注于悲剧与人生的内在一致性,并极力推崇伟大人物承担悲剧主人公的历史主体性使命,认为“悲剧乃是人生中惊心动魄的事”,“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标举悲剧人物必须具有“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有了人,有了历史主体,有了创造历史的主体,而且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活生生的人,历史才不会成为某种抽象化、冰冷化、铁锈化的工具或规律,而成为人之历史——历史因之充满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马克思主义悲剧意识在强调历史冲突的同时,更为强调置身于历史之中的历史创造主体——显然,这一历史创造主体也正是悲剧人物的主体规定或性格规定。 
    悲剧冲突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进程中所必然要经受的历史挫折和磨难的产物,是不同社会力量相互斗争的一种表现。它往往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因而,特定人物的悲剧性格从根本上说乃是特定社会矛盾斗争在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表现形式。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冲突可以曲折复杂地折射出社会各种矛盾的对立冲突,这样,个人的性格悲剧便取得了普遍的社会历史意义,具有反映或表征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悲剧价值。传统悲剧美学观往往注重悲剧冲突在人物性格内部展开的主观方面,而不能对悲剧性格产生的根源进行社会历史分析。这是因为,传统悲剧理论缺乏宏阔的历史意识,缺失历史主体性意识,没能理解人物性格乃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致使其难以透识悲剧人物的内在性格冲突来自于外部社会历史矛盾冲突的内化。 
    悲剧性格最充分地表现在以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冲突为主题的性格悲剧中。性格悲剧以刻画悲剧性格为艺术表现手段和最终目的,通过善恶势力不同重量配比所带来的严重心灵倾斜和崩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实践过程中自我征服的艰难历程和痛苦磨难。悲剧是人类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必然要经受的苦难挫折。由悲剧性格导致的性格悲剧则集中反映了人类自我征服时所进行的痛苦搏斗。它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并能够在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冲突中折射出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必然性。由于悲剧性格直接表现人类征服自身的悲剧主题,所以它能非常强烈地震撼人的心灵,有相当大的悲剧感染力。悲剧性格人物最后的悲剧性结局,较之其他悲剧人物所引起的悲剧感受也丰富复杂得多。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悲剧冲突无疑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是历史辩证法的一种文化表征形式,因而成为人类迈向“自由王国”所历经艰难的历史见证。作为矛盾冲突的辩证想象与历史表征,历史冲突在艺术审美领域中表现得最为激烈、最为复杂、最为典型,其根源于新旧社会力量的矛盾冲突。这一矛盾冲突在一定历史阶段是难以避免和难以解决的,因而其必然地导致新生进步力量在创新图变中遭受挫折——因“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导致毁灭,由此产生震撼人心的崇高美学效果。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人文艺术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