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二题——读韩愈《马说》的断想 千里马来自百里马 千里马,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封的。它有一个锻炼成长的过程。千里马来自“百里马”。前者由后者发展变化而来。没有百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千里马的昨天一定是百里马。但,百里马的明天却不一定都是千里马。在百里马中,只有那些坚持锻炼、驰骋不懈的佼佼者,才有希望逐步变成千里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由百里马到千里马,这中间有一个积小变成大变,从量变到质变,由百里到千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叫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马说》中,韩愈用千里马比喻人才。我们呢?则更进一步,可以用千里马比喻大才,用百里马比喻小才。一切立志成才者,要有志于先成小才,后成大才。光幻想不行,不从实际出发的好高骛远更为有害。须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是得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这里,重温一下爱迪生成才的简历,也许不无裨益。这位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后来却蜚声全球的科学家,一步一个脚印,一次接着一次,搞成了1000 多项发明。在他一生中,曾经辍学,被解雇。他因做试验,被人打聋了耳朵,差点弄瞎了眼睛。仅仅为研制电池,他就用了几千种物质,做了40000 次实验。 愿我们更多的百里马成长为千里马,更多的小才成长为大才。 千里马何以自处? 千里马要善于自处,正确对待自己。 千里马来自百里马。百里马是千里马的前身。在成了千里马之后,还需继续锻炼,不断前进。更要严格地要求自己,经常地充实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如果骄傲了,停止了,就会倒退,就会落后,成为徒有“千里马”的常马或百里马。事实上,只有不断发扬“千里之能”,才会真正保持“千里之能”。艰苦的环境,往往能促进百里马的成长、千里马的成熟。 千里马作为马,生活在常马中间。常马是千里马的弟兄。在常马面前,千里马切不可以“千里马”自居,傲视周围,脱离“群众”,效法什么“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相反地,要善处常马,服务常马,帮助常马,使它们中间产生出更多的千里马。还要团结常马,带动常马,同它们一道前进,共同创造一个“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这也是千里马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来嘛,千里马既应有行千里之技能,也应有容千里之胸怀。 千里马是由伯乐发现和培养的,正像千里马自己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一样,伯乐对千里马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要允许有这个认识过程。正像千里马不是“完马”一样,伯乐也不是“完人”。要允许伯乐也有缺点和失误,诸如眼睛生个病什么的。在被伯乐发现之前或认识期间,我们的千里马千万不可以抱有怀才不遇的病态心理,采取坐等伯乐的消极行动,究其实,是不行动!顺便提一下,至于那些冒名的千里马——不管是别人吹的,还是自己封的——如果也装模作样地怨天尤人,大发什么“世无伯乐”的议论,就更加可悲可笑了。千里马要有主动精神。要主动努力工作,顽强地表现自己,敢于“冒尖”,敢于“才美”“外见”。通过立而鸣之,奋而驰之,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为伯乐“通其意”、识其才创设条件。要主动寻找伯乐,要求重任远道,接受考查鉴定,听取批评指导,以便更好地发挥作用。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千里马”要获得伯乐的承认,乃至社会的公认,是不容易的。有时要经过严酷的斗争,甚至付出重大的代价。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都经历过许多挫折和失败。哥白尼为宣传“日心说”而受尽迫害,布鲁诺因捍卫科学真理而惨遭火刑。李时珍用27 年的心血,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却苦于找不到刻书的地方。青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备尝失学、贫困和残废的苦痛。虽然他遇到了慧眼识才的熊庆来和叶企孙,但是,甚而至于在任命他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教这样的问题上,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过去,“千里马”终生不遇伯乐者有之,以千里之能迫使伯乐承认者亦有之;为伯乐承认而不为社会公认者有之,生前不得公认而死后被公认者亦有之。在旧社会,“千里马”和伯乐,常常都有受压迫的,历史对“千里马”的要求是严格的。真正的“千里马”对自己的要求也应是严格的,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身处顺境时如此,身处逆境时也是如此。 “风景这边独好”。我们的共和国是“千里马”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是最高明的伯乐,是集体的伯乐。正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祖国,理所当然地会成为“千里马”最多的国家。 (本文摘编自图书《论爱国主义》) 责任编辑:李倩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