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李安:我希望永远是电影系的学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青年报 陈宏 参加讨论


    
    李安在论谈表示,大制作最可贵的应该是拍剧情片、拍人的脸。
    在国产片被诟病“烂片毁市场”时,业内喜欢拿李安导演来做对照,他此前告诫国内电影人“不要急”的话,曾被很多人广泛传播。近日,他在一个论坛上再度表现了一个电影人对电影的赤子之心,他对大制作的理解,跟很多导演不一样:“大家一谈到高规格就讲到动作、场面,但我觉得最可贵的应该是拍剧情片、拍人的脸。”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尝试新技术也会纠结症
    前不久,冯小刚宣布自己的《我不是潘金莲》改档时,特意提到希望和李安的新片一起将11月这个冷档期炒成热档期。李安的新片,就是业内一直瞩目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他以3D、4K高解晰度、每秒120格的高帧率(传统电影为每秒24格)、影史上前所未有的电影拍摄规格,挑战数字电影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此前拍摄《少年派》时,李安就曾笑说,“有人说水上、孩子、动物不要碰”,结果他不就碰了,还三样一起上了,并且是用3D来拍摄。“现在有人问我为什么要用突破以往的全新技术规格来拍这部片,答案很简单,就是很好看。”李安说,“我做《少年派》的时候对数位电影产生很大的好奇,我以前是誓死捍卫胶片电影的,我在做《少年派》的时候第一次接触3D、数位,发现很多东西我对不上。人没碰到搞不懂的东西,你是不会启动你的思想的,思想就是克服你不懂的东西才会产生的东西。”
    他说自己以前觉得平面电影(2D)是理所当然,觉得每秒24格是理所当然,所以从来没想过会有变化,但知道了之后,他就强烈地想尝试。“我想说不是我要把天堂乐园的篱笆拆掉,我只是想要把篱笆往外面再扩张一点。我就开始追求更高格式,演员表演、打光、布景什么的都不对,我开始调整、我开始怀疑。到了每秒60格,人家做实验只是把‘闪跳’去掉、模糊改进,可是超过60格以上,已经感觉不像电影,进入另一个境界。”
    技术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
    然而,即使是用新技术,李安的片子,仍然是情感饱满、故事丰富的。他也表示,电影的高规格,其实“应该是用最好的来拍戏剧性的东西,大家一提高规格都是动作、场面”,他甚至细致到说应该是“拍人的脸”。
    “刚刚讲到拍摄动作,其实3D也好、高格率也好,你得到最好的东西是近景、特写、CLOSE UP、人的脸。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阅读彼此的脸,那这个高规格阅读的方式,跟我们的眼睛很像,你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心中的感觉。细节就是演员眼睛里面的神采、思想,观众都会感觉到。”他还拿美国大选开起了玩笑,“观众体验故事的距离,导演是可以有选择性的,我要近的时候可以近,当然像是特朗普我不会想要那么近的看他,那我就调远一点,大概用每秒12格看比较好。”
    所以,他说,自己最喜欢一起工作的人员,不管是不是小工,他要有电影梦,对电影要有一种看法、有感受,“这种的我才喜欢跟他工作,如果他只是来打工的话,我会觉得乏味”。他还坦言,自己虽然一直在尝试新技术,但“其实技术的东西是比较末节的,可能对有的人而言技术很重要,对我来讲是重要,但不是最重要。我觉得年轻人如果做后制,他不要每天在那边做数位技术的事情,他要对文艺、对文化跟对电影,有一个通盘的了解”。
    如今很多导演,才拍了一两部有票房的片子,就眼高于顶,而李安最被人称道的地方之一,就是谦卑。他说:“我自己看待我自己,我希望我永远是电影系的学生,世界就是我的学校。有时候盛名之累,也很难假装做学生的样子,我的样子也不像学生了,一个人到老年的时候,还要学习怎样当老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电影本身就是几个摄影机,没有什么东西,你怎么运用,才是它的本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