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后感(一):文字快感 莫言的《蛙》,因为有朋友赠我,于是抓紧时间看了。莫言《蛙》读后感 《蛙》的故事通俗易懂,结构上虽然用书信体和最后复合一个剧本来形成情绪的重奏,但讲述方式和语言都是平凡的,情节发展脉络完全按时间线走,甚至普通的倒述插述闪回都通通没用,读起来非常不费力气,这是让我很惊讶的地方。 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人《红楼梦》也老老实实按时间线写,其内涵之丰富依然是我看过的最不可超越的小说之一。所以说所谓结构和语言的创新,有时候也是见仁见智,只要你的货足够了,没有花俏的外表依然是伟大的小说。 ——但是我要说的是,莫言的文字却不是我的那盘菜。读《蛙》有听故事的快感,但没有看文字的快感。 能引起快感的是什么呢?是看阿城传神的描写棋王吃东西“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是看张爱玲用精妙比喻形容白雾里的屋子“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的,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是看沈从文描摹湘西吊脚楼上一个多情妇人“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说着,嘭的一声把格子窗放下了”聊聊几个字引发我心中的无限痴想……甚至看韩寒写“好风光似梦似幻”也能会心赞叹,看张大春超长的复句也能感到咀嚼文字的嚼劲…… 但这些,在《蛙》里面都没感受到。莫言《蛙》读后感 今天太上皇拿着那本《蛙》对我说,“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好。” “好在哪里呢?”我问。莫言《蛙》读后感 “我觉得这不是小说,这是报告文学,真实的农村计划生育就是这样的。” 当然他是从小说反映和批判现实的角度来说的,但我忽然被他这句话点中了,我说“爸,你真是杰出的文学评论家。” ——报告文学,是的,这就是我读《蛙》的贴切感受。 《蛙》读后感(二):不好看但是耐看的书 莫言的《蛙》出版于2009年,获得过2011年矛盾文学奖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书奠定了莫言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一年多才看完,期间无数次的放下,因为莫言的叙述风格我不太习惯,看得很累。他喜欢用大量的排比句,喜欢用一种带着嘲笑和同情的复杂口吻来讲述一个故事。但是无数次放下后,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重又拾起本书。书的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精彩,明显看得出来,后半部的创作莫言投入了感情,前半部是带着怨、带着恨、带着冷笑写成的,后半部他是带着激情、带着悲悯、带着喜悦和希望写成的。 按照莫言本人的说法,他是希望表现人性不可克服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悲剧。莫言《蛙》读后感 莫言写的是苦难的人生,《蛙》中一众人等,没有一个是幸福的。这部书是灰暗的,没有亮色。刚刚看完《偷书贼》,写的是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饱经战乱之苦的几个人的故事。忍不住把两本书作个对比,相同点很明显,都是描写苦难,描写人性在不可抗拒的外力下的悲剧和痛苦。但是又有很多不同点,《偷书贼》中的人物是温暖的,“爸爸”就不用说了,象天使一样善良,象战士一样勇敢。“妈妈”虽然表面上絮絮叨叨,骂骂咧咧,有时还会对莉塞尔大打出手,但她的内心是善良的、正直的、温暖的,她毫不犹豫的收留了犹太人马克斯。还有那个看上去冷冰冰的镇长夫人,她送书给莉塞尔,最后在莉塞尔再次成为孤儿后,收留了莉塞尔。小男孩鲁迪,是个充满了旺盛生命力的角色,他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在全民崇拜元首的时候,他敢说出“我恨元首”。这些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反观《蛙》中的人物,要么是冷漠的麻木,要么是病态的狂热。发了大财的人渣肖下唇、袁腮自不必说,就是看上去还有点良心的郝大手、秦河,最后硬是变得疯疯癫癫。还有陈眉,她就是一个苦命的人,她代孕的孩子生下来之后究竟是去了哪里?作者一面写蝌蚪的夫人五十多岁怀了孕,一面又写陈眉四处找自己生的孩子。最终我也没闹明白,那个叫金蛙的孩子到底是谁生下来的?莫言《蛙》读后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