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演化语言学的宏观史、中观史和微观史(2)

http://www.newdu.com 2019-02-26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 石锋 参加讨论

    王士元提出语言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即CAS)(14);拉波夫(Labov)认为语言系统是异质有序的状态(15)。我们常常发现语言中的各种规则总是离不开或多或少的例外现象,以致使人们得出这样的认识:语言中唯一没有例外的规则就是,语言中的规则都有例外。这是因为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化中的系统。这里也来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语言演变的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二是语言变化的规则性和扩散性。讲到语言演化,人们多是想到语言的纵向传递,想到表示语言亲属关系的谱系树。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人类语言的发展不只有纵向传递,还有更多的横向传递;不仅有语言的分化,也有语言的合并;不仅有谱系树的表现,也有波浪型表现。从个人语言来看也是如此,一个人的语言不仅有来自父母的影响,还有大量来自其他亲友、学校、社区、媒体等方面的影响。这是语言传递与基因传递的不同之处:基因只有纵向传递,没有横向传递,且有排他性。在群体语言中,同一语言社群的成员对于儿童语言的影响都可以视为纵向传递;横向传递主要是来自社群外的影响,包括邻近的或强势的或权威的语言或方言,而且往往是双向的相互影响。(16)
    语言的纵向传递遵循语言分化的轨迹,反映亲属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这有点儿像是生物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划分。施莱赫尔画出最早的印欧语言谱系树。语言由语系分化为不同语族,又分化为不同语支,再分化成不同语言。通过语言谱系树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远近。例如:英语跟德语和丹麦语都在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而跟属于罗曼语族的法语关系较远。
    施莱赫尔的学生施密特(Schmidt)提出印欧语言传递的波浪说,认为原始印欧语存在许多方言分歧,这些语言成分从中心区向四周传递,好像一颗石子投入水池产生波浪扩散开来,造成新的语种。(17)印欧系各语言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从一种语言逐渐地过渡到另一种语言。这是一种横向传递的模型。现在方言地理学的很多研究都可以作为波浪说的例证,各地的一些“语言联盟”现象也可以作为波浪说的表现。当前语言学界关注的语言接触研究,就是深入考察这种横向传递的动因和表现。语言的纵向传递与横向传递之间不是水火不容,而是并存互动的。不同语言可以有纵向传递的关系,也可以同时有横向传递的关系,能够把两种关系都表现出来的就是网络图。(18)
    19世纪后期的新语法学派有两个重要主张:一是语音演变规律没有例外;二是把例外归入类推变化或方言借用。到20世纪后期,王士元提出词汇扩散理论(19),他以汉语方言的资料为依据,发现语音变化通过在词汇中扩散而实现,语音是突变的,词汇是渐变的。
    表面上似乎词汇扩散论跟新语法学派互相对立;实际上词汇扩散正是解决了新语法学派不能解决的问题。词汇扩散论没有否定音变的规则性,并且关注音变的全过程;新语法学派却因历史局限,只看音变结果而看不到音变过程。新语法学派认为是规则例外而归入类推的变化,词汇扩散论却视为音变过程的常态,并且类推变化也是一种词汇扩散现象。这样看来,与其说是二者之间有争议,不如说词汇扩散论是新语法学派的深化和更新。词汇扩散的核心是扩散,扩散的原理还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如果语音变化可以在词汇中扩散,那么是否词形的变化会在句法中扩散(20),句法的变化会在语义中扩散,语义的变化会在语用中扩散?语言演化史就是变化扩散的历史。所有的自然发生的变化过程都是以扩散方式实现。
    微观史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利用我们能够直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去探索语言的奥秘。语言微观史的时间跨度一般是几年到几十年,在不同代际之间或一代之内划分出不同年龄段进行考察。如:语言的地域变体、社会变体、个人变体;语言中语音、语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联;母语习得中的儿童语言;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标准语和方言的相互影响;双语双方言现象;各种病理语言,等等。这样看来,语言的微观史似乎是侧重于语言的共时方面,其实共时的表现中就包含着历时演化的痕迹和未来发展的征兆。所以微观史的研究同样需要具有演化的观念。
    语言微观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一、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语言作为资料来源,有广阔的空间去思考设计和实践操作如何取得直接证据;二、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眼前正在发生的演化现象,看语言变化是怎样发生发展,也即我们是怎样生活在语言变化之中。拉波夫特别关注考察那些正在进行中的变化,这也是微观史研究中使人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这里举出我们的两个研究实例:一个是汉语儿童的元音习得顺序问题;另一个就是天津话正在进行的声调变化问题。
    儿童语言习得跟语言演化关系密切,雅克布森最早论及这个问题(21)。世界上已经有很多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成果,近年来汉语的儿童语言研究大有进展。温宝莹(22)对于40名1-5岁幼儿汉语普通话元音的发音进行录音听辨,并结合实验分析元音正确率和发音表现,得到儿童习得普通话七个基础元音的顺序为图1:
    
    从中可以看到:儿童习得元音的过程就是建立系统的过程。元音的高低是第一维度的区分;元音的前后是第二维度;圆唇度是系统的第三维度;舌尖发音和舌面发音的区分,是另一个维度。儿童元音发音的错误并不是个体的偶然失误,而是多数儿童对于这个元音在特定阶段的发音倾向。元音习得次序反映发音难易程度和接触的频次多少。这跟人类语音的普遍性密切相关。对于儿童语音发展顺序的研究,也会对语音共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天津话的声调变化复杂多样,违背各种已有的规则,曾引起学界关注,称为“天津变调之谜”。王萍(23)通过调查200余名天津人,录音听辨并实验分析,发现这是一个进行中的变化,即天津话原来两字组变调的四条规则已经有了新变化,出现了正在扩散中的四条新规则。天津话的声调就处于这新、旧规则的交错重叠之中。把这200多人分为七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处理,得到图2、图3:
    
    
    从图2可以看到,天津声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一条规则覆盖100%的人或100%的词。随着年龄的降低,使用新规则发音的词语明显增加。天津话声调的新变化使原来天津话的同质成分中加入了普通话的异质成分,出现对向音变:前三幅图的规则是朝向标准语的变化,第四幅图的规则是背离标准语的变化。图3显示出这两种变化在语体方面的表现截然不同。特别是第一幅跟第四幅对比显著:前者是书面语词领先,后者是口语词领先。这表明:变化的方向相反,词语扩散的先后次序也不一样。在音变的词汇扩散中有两个层面:一是逐词的变化;一是逐人的变化。二者在音变过程中相互交织,彼此包容,浑然一体。同时,人群都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和社区,因此还应该有地域和社区的层级。讲到人就会有族群、性别、职业、阶层等差别;讲到词就会有语体、词频、雅俗、褒贬等差别。这样还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深入考察,使进行中的语言变化显示出更多的细节。
    语言的宏观史好像用望远镜瞭望语言,中观史就像是用眼睛注视语言,微观史好像用显微镜观察语言。宏观史是跟中观史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中观史又是微观史发展的结果。三者都是研究相同的对象,彼此相联,相互支撑,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演化语言学有广阔的研究领域,需要汇集人类科技发展所能够利用的各种研究方法。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发展传统语言学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文理结合,不拘一格,跨越学科界限,使语言学研究跟随时代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