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老舍、汪曾祺、莫言……看看他们笔下的元宵节

http://www.newdu.com 2019-02-18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老舍、汪曾祺、莫言……看看他们笔下的元宵节
    当满城烟花绚烂正月的天空,当遍地笙歌唱响团圆的喜悦,我们便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在中国,一定要过完元宵节,这个年才算圆满。如果说除夕、春节的主题是团圆,那么元宵节则更像一场盛大的狂欢。
     
    今年的元宵节,大家在猜灯谜、赏花灯之余,不妨游走于作家的笔端,通过文字去感受不同时代的节日氛围。为此,我们摘录了老舍、汪曾祺、冰心、莫言等多位名人的文字,和大家一起去看看他们与元宵节有关的点滴印记和不解情愫。


    

冰心:自己拥有三盏灯,神气得很


    


    很多人都读过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它是冰心于1923年至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其中内容大都是报道自己赴美途中,和身居异乡时的一些生活经历与感受。《漫谈过年》就是其中一篇,该篇蕴含着她思念家乡的温柔亲切的感情,同时也有对元宵节里家乡风俗的难忘记忆:
    


    

那时代的风俗,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亲在过年前,就买些肘子、猪蹄、鸡、鸭之类煮好,用酱油、红糟和许多佐料,腌起来塞在大坛子里,还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红白年糕。这些十分好吃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吃到元宵节!
    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

—— 冰心《漫谈过年》节选


    


    

老舍: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于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述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体现了节日中喜气洋洋的景象: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象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 老舍《北京的春节》节选


    


    

沈从文:元宵主要在观灯


    


    


    著名作家沈从文曾于1963年3月写过一篇散文叫《灯节的灯》,文如其名,将过节观灯的历史娓娓道来:
     


    

元宵主要在观灯。观灯成为一种制度,似乎《荆楚岁时记》中就提起过,比较具体的记载,实起始于唐初,发展于两宋,来源则出于汉代。灯事迟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灯市”得名并扩大作用,也是从宋代起始。
    论灯景壮丽,过去多以为无过唐宋。观灯有“灯市”,唐人笔记虽记载过,正式举行还是从北宋汴梁起始,南宋临安续有发展,明代则集中在北京东华门大街以东八面槽一带。从《东京梦华录》和其他记述,得知宋代灯市计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种灯彩,燃灯数万盏。封建皇帝到这一天,照例坐了一顶敞轿,由几个亲信太监抬着,倒退行进,名叫“鹁鸽旋”,便于四面看人观灯。又或叫几个游人上前,打发一点酒食,旧戏中常用的“金杯赐酒”即由之而来。
    宋人笔记同时还记下许多灯彩名目,“琉璃灯”可说是新品种,不仅在富贵人家出现,商店中也起始用它来招引主顾,光如满月。“万眼罗”则用红白纱罗拼凑而成。至于灯棚和各种灯球的式样,有《宋人观灯图》和《宋人百子闹元宵图》,还为我们留下些形象材料。由此得知,明清以来反映到画幅上的,如《金瓶梅》《宣和遗事》和《水浒传》插图中的种种灯景,以及其他工艺品——特别是保留到明清锦绣图案中,百十种极其精美好看旁缀珠玉流苏的多面球灯,基本上大都还是宋代传下来的式样。另外画幅上许多种鱼、龙、鹤、凤、巧作灯、儿童竹马灯、在地下旋转不停的滚灯,也由宋代传来。

—— 沈从文《灯节的灯》节选


    


    

汪曾祺: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


    

 
    中国著名戏剧家汪曾祺1993年2月在《故乡的元宵》一文中,描绘了江苏省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活动,从中能够体会到他浓郁的生活情趣: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节选


    


    

余光中:我们的情人节就是今天 


    


    2005年元宵节,著名诗人余光中幽默地把这一天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他说:“在西方,人家的情人节是2月14日,我们的情人节就是今天。我们的诗词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浪漫!”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描写的元宵夜情侣们相会的词句极其美好,堪称千古佳句。其实在古代,好多文人墨客都提及过元宵节。唐朝崔液在《上元夜》中写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蕴含着的温暖和眷恋透过一盏盏花灯撒向归家的游子;而那在锅里打着旋儿的元宵,甜蜜软糯,成为我们舌尖上难以忘却的团圆的味道。
     

余秋雨:元宵节是个叛逆的节日


    


    文化学者余秋雨在2010年3月5日特别为元宵节写过一段文字:
    


    

我一直以为它只是年的结束,却不知还有这么多的含义。这是个狂欢的节日,是个释放的节日,也是个“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都是古人在描述元宵节时留下的诗词。


    


    

余秋雨还说:“(元宵节)是个叛逆的节日,是个年轻人的节日。春节时合家团聚,子女在家孝敬父母,但在元宵节,年轻人走出去,在热闹当中寻找那种高雅,那种美丽。”


    

池莉:吃了汤圆,呆看了圆月,闪过诗句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在2014年2月19日更新了微博,她写道:


    


    

情人节元宵节我没写微博,遭到几个小友不懈追索,特补写几句:我深知自己是中国人,我从来不过西方情人节。我认为玫瑰和巧克力,纯粹浪费钱。我选择过元宵节,吃了汤圆,呆看了圆月,意识里闪过一些破碎诗句:我欠那些/我不爱的人很多/欣慰于接受/有人更爱他们/高兴于我不是/他们狼群的羊。


    


    另外也有不少作家以元宵节为背景创作了诸多文学佳作:


    

巴金《家》中主人公过元宵节


    


    巴金在他的名作《家》的第二十章里写道:
     


    

元宵节的夜晚,天气非常好。天空中有几颗发亮的星,寥寥几片白云,一轮满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天幕里。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礼。觉英带了觉群到街上去看人烧龙灯。瑞珏和淑英姐妹们想到琴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种惜别的心情,虽然两家相隔不远,但是她们少有机会跟琴在一起玩几个整天。而且元宵节一过,新年佳节就完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再不能够像在新年里那样痛快地游玩了。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在觉新的房里商量怎样度过这个晚上。大家都赞成觉新的提议:到花园里划船去。

—— 巴金《家》节选


    


    

莫言:以元宵节为时间背景写小说


    

在2012年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登了一篇关于莫言的文章。文中称,据莫言大哥管谟贤考证,在山东昌邑县参加开挖胶莱河的工程时,头一回看见人山人海、红旗飘扬场景的管谟业(莫言原名),回家后便开始了一部长篇小说《胶莱河畔》的写作。第一节的标题是“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这部模仿《红旗谱》的小说,大意是热恋的妇女队长和民兵连长为了挖掘胶莱河一再推迟婚期,而一个老地主为了破坏胶莱河的建设计划,砍断了生产队里的一匹马腿的故事。然而,这部小说最后管谟业没有完成,只写了一章。
    

小 互 动


    

各位小伙伴们,元宵节将至,你打算怎么过呢?是否与以上诸位一样,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


    



    来源: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