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优化语言生态 对外传播敦煌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9-01-3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姜秋霞 参加讨论

    敦煌文化需要通过对外话语交流以促进其传承,从而成为新时代中西文化交流、互动、交融的推动力。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有多种方式和途径,语言是其重要的载体和媒介。
    敦煌文化作为古丝绸之路文化的结晶,是集宗教、艺术、科技、文学、医药、农业、建筑、民俗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深厚的中西文化思想和独特的文化形式。敦煌文化需要通过对外话语交流以促进其传承,从而成为新时代中西文化交流、互动、交融的推动力。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有多种方式和途径,语言是其重要的载体和媒介。然而,敦煌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语言生态问题。
    文化传播的语言生态是指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作为文化载体与文化传播(交流)媒介的语言所呈现的形式、转换的方式、传播的策略等语言内在形态,以及所蕴含的(社会)语言意识、语言政策、技术条件、人才资源等外部环境各要素共同构成的体系结构与状态。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语言生态,语言生态体系及其内在因素决定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广度与效度。敦煌文化具有中西共通的普遍性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但对外传播与交流还远远不够充分,这在一定层面上与不够完备的语言生态有关。
    语言内在生态动力有待加强
    文化对外传播中语言生态的基础与核心是内在生态动力,即语言生态因子的功能与作用,具体指语言运用与文化传播之间构成的关系,如文化传播过程中语言媒介的功能和作用的充分性、适切性程度、话语方式的有效性程度等。文化传播中的语言生态因子主要包括语言载体、话语类型、话语风格,以及语言对外表达或翻译的精准性程度等。
    敦煌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语言内在生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因子动力不足的问题。
    外语传播载体贫乏。敦煌文化对外传播语言载体类型单一,数量少。首先是缺乏对外交流的语言媒介,如书刊、音(视)频、网络平台等。敦煌学早已是国际性的显学,但对敦煌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限于几个拥有敦煌文献国家的内部研究,缺少相互之间的交流,至今未见相应的双语文化刊物,更缺乏大众化双语书刊,致使敦煌文化难以从地域走向世界、从学术走向社会。其次是对外语种单一,为数不多的敦煌文化读本主要限于英语版本,个别有法语、日语版本。同时,视频类文化片如《飞天》《敦煌》等鲜见外文版,甚至闻名遐迩的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虽然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却始终缺乏相应的外语介绍。多元的载体,可实现多样化的传播效果。语言载体的呈现样式构成了文化传播的语言生态,是实现文化传播的基础,语言载体不充分,传播的广泛性则不足。敦煌文化在语言传播与交流载体或媒介方面的局限性,是其语言生态内生动力不足的基础因素。
    对外话语方式有效性程度低。所谓对外话语方式,是针对文化内容、受众接受等所运用的国际化语言表达方式,包含外语表达、外语翻译两个方面。话语方式涉及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效对应的行为方式。一方面关涉文化元素的原型度或意义生成度;另一方面关涉文化传播的交流效果或抗逆性程度。不同的语言表达或语言翻译策略,产生不同的传播结果。话语方式、话语风格决定文化元素的显现方式,决定文化内容的接受度,从而决定文化传播的效果和效力。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翻译策略单一、低效,未形成多功能、多向度等互为补充的话语体系,致使敦煌文化传播尚处于“平面化”状态。
    语言对外表达的精准度不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是决定文化传播中语言生态的核心,决定了文化信息的交换方式、迁移程度等。敦煌文化对外传播中存在外语(翻译)行文不规范、措辞不当甚至误用、错用等问题,严重破坏文化传播的语言生态,以致影响文化传播的质量,甚至产生负面作用。
    语言外部生态环境尚待协调
    文化传播中语言生态的内生动力很大程度上与语言的外部生态环境相关。语言外部环境涉及语言政策、语言资源、语言管理等。语言政策是文化传播中对语言进行规划、管理以及资源配置的核心要素,体现政府及社会各级机构对文化传播的立意和方法,是语言生态体系构建的前提。语言规划涉及文化传播的语言载体、传播方式、外语种类的选择,以及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的制定和管理等;语言资源则主要包括语言人才、语言技术、语言条件等。此外,语言传播研究机构、组织管理机构等,也是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语言外部环境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对外语言规划的欠缺和外语语言资源的不足,从而导致语言传播体系不健全、语言种类单一、语言内容系统性不高。同时,语言政策环境的不协调或政策的不充分,还体现在敦煌文化传播过程中外语语言技术支持不够完备,语言服务、动态管理尚不够有效,以及外语人才储备不足等。特别是对语言及其话语方式缺乏必要的监督、评价与管理,致使敦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文化概念的外语表达不一致,甚至出现误读、误解等“负生态”现象,不仅降低了文化传播的效力与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文化含义,破坏了文化精神。
    语言意识仍待提高
    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语言生态还包括语言意识,即社会对外语语言运用及其生态的认识。语言意识是调节语言生态内外体系平衡的潜在因子,是影响生态结构与动力的“水”和“空气”,是产生“花盆效应”的有机体。上述语言生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语言意识的偏离,忽略了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与作用。一直以来,敦煌文化多以歌舞艺术形式进行文化传播,缺乏语言媒介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将敦煌文化单一等同于艺术文化,从而导致了敦煌文化内容的狭义化。即使是艺术文化的传播,也需要构建艺术与语言符号的综合体系,实现文化传播的交互性。敦煌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所包含的艺术思想、文化精神有待通过语言进行深入、充分的传播与交流。
    此外,敦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很大程度上源于语言的交流,是各国各民族通过语言的交流与融合实现的文化融合与发展,其中包括汉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古藏文等多种语言的文化,具有语言多元化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敦煌文化也是综合的语言文化。敦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是语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此,语言生态不仅服务于文化的传播,也是文化传播本身,是世界各民族语言和文化交流、互动与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敦煌文化传播中语言意识的欠缺,导致语言政策、组织、规划以及管理不到位,进而影响语言的内在生态动力。传播敦煌文化,讲好敦煌故事,必须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体系(生态圈)。在政策层面上,要统筹规划,整体布局,组织专门性机构进行资源的协调管理与分配;在操作层面上,应充分开展相应的“语言+文化”人才培训,提高语言内在生态动力;还要建立有效的语言监督与评价机制,防止语言“负生态”问题的发生。构建文化对外传播的语言生态体系,就是构建语言系统的内外协调与平衡。语言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促进内在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内外系统的有机协同则构成多维复合的生态环境,进而有效促进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语言与文化传播间的良性共生与互动。
    (本文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项目“‘一带一路’语言生态研究——以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语言生态研究为例”(YB135-8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文化翻译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