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在长白山当兵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当编剧,更没想过还会被认作一个‘著名’编剧。”当年长影招工农兵学员学习编剧时,只有初中二年级学历的知青王兴东去了,从一开始学习编剧,走的就是一条艰苦的创作之路。“我始终相信文学,相信创作,相信生活,我的每个剧本都要亲自去寻找生活的支点,提炼出生活的态度、能量与光彩。”这光彩让王兴东变得像个孩子一样兴奋,他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对1980年代初那部引进中国并影响过很多人童年的瑞典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喜爱。他认为那就是一个最好不过的经典的象征:尼尔斯就是电影,那只载他飞行的鹅就是文学。尼尔斯失去了鹅就失去了飞行的能力,而电影也只有插上文学的翅膀,保护好尊重好文学这对翅膀,才能更好地记录下伟大的时代,并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2018年,王兴东卸任了已担任了20年共四届的全国政协委员。20年来他不遗余力地呼吁社会各界对原创电影文学的重视与保护。王兴东始终认为,是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造就了他。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王兴东成为一个职业电影编剧的第40年。40年来,他的双脚始终踩在坚实的大地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一大批优秀电影。18日上午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他心潮澎湃,跟随着总书记的讲话,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幕幕壮丽的民族史诗,也随之回想起了他所参与、见证的从筚路蓝缕到勇猛拓进,在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是时代的洪流将我整个地裹挟进了火热的现场” “我们就身处在这个时代,感受着时代的温度、时代的变化,你不可能坐视不管,不被裹挟。”1978年,随着“文革”的结束和其后“拨乱反正”的思潮在社会各界蔓延开来,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整个社会包括思想文化领域,都开始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而电影在此时的介入是最为直接、直观并具有史学和社会学双重乃至多重价值的。 30多岁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年轻编剧王兴东,就在此时带着满腔的激情与好奇,率先走进了一批拥有数十万职工的国企大厂改革转型的历史现场,先后深入采访了大连机车厂、大连造船厂和第一汽车制造厂,亲眼看到了工人阶级日以继夜,豪迈拼搏,追赶世界,拼搏奋斗,努力实现工业化改造的精神。“我被深深地震撼并感动,也深深地感到了改革的迫切与伟大”。“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活路”是当时率先进行工业化改革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真实写照。王兴东和工人们一起待在42℃的焊船现场,一起感受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强度,也一起见证了30年未变的老解放牌汽车在对外开放的市场倒逼下,终于走上自我革新的道路等等,并将这些生动鲜活的时代故事变成了剧本文字,写进了中国电影的历史。无论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工作题材作品《明天回答你》《解放》等,还是反映农村新问题的《留村察看》,以及反映科技界知识分子蒋筑英生平的电影《蒋筑英》等等,都在不经意中成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证据”与“凭据”。 “故事是证据,人物是根据,生活是依据,电影是凭据。”王兴东总结道。时至今日,他的不少作品已变成了珍贵的史料、物料,“我是带着关注的眼睛,扛起历史的责任,把它们记录下来创作出来”。不少老改革者们已经作古,“但我根据他们的事迹创作的银幕形象,却永远地记载了他们为中华民族振兴复兴留下的足迹。” “是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基因造就了一代代的英雄楷模” 1983年,中国科学界失去了两位年轻的知识分子楷模:蒋筑英和罗健夫。蒋筑英的故事发生在长春光机所,他是该所第四研究室的代主任,在前往成都检测高倍太空望远镜的途中,因长期积劳成疾,发病辞世。接到长影创作任务的王兴东,一口气扎进这个题材就是一整年,累积采访60多人,三次深入采访蒋筑英的导师、863高科技的首倡人、也是今年评出的100名改革先锋之一的王大珩,不仅试图去理解什么叫“光学传递函数”,更重要的是深入走进一位英模的人生,写出在那个刚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改革年代里,知识分子不吝牺牲甘于奉献的内在精神世界。 以这样的创作目的写就的电影《蒋筑英》,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并凭借着强大而广泛的电影影响力,再一次激发了社会各界对知识、对知识分子的社会际遇与精神境况强烈关注的热潮。也正是从《蒋筑英》开始,王兴东逐渐明晰了要写人物,写民族英雄、时代楷模的电影创作方向。 从这一年开始,随着《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法官妈妈》《生死牛玉儒》《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建国大业》《辛亥革命》《许海峰的枪》《邹碧华》等电影的诞生,王兴东就此坚定地走在不断采访、不断刻写的电影编剧的路上,而一个个感人的银幕形象,也伴随着他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中年又迈向了老年。作为一名坚持不懈的“主旋律”的弹奏者,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不止一次地感慨道:“弘扬主旋律创作要遵循生活规律、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我们要创作好反映好它。它是时代的声音,反映的正是我们具有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是改革与法治让中国电影的原创命脉得以庚续传承” 从《红高粱》《黄土地》《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红衣少女》《芙蓉镇》开始,中国电影40年来的成就是从文学创作的辉煌开始的。因此,由改革开放带来的对电影生产的著作权者在法律层面的权益保护,就成为影响中国电影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条显线。对此,王兴东多年致力于推进电影行业立法、电影行业原创和改编剧本奖项的设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电影的繁荣与《著作权法》颁布和社会各界尊重原创的氛围是分不开的”。在王兴东看来,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的商业利益、票房观念的过度增强,渐渐使这种尊重在不同的社会层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偏离,是最终导致创作领域一些舍本逐末、跟风抄袭等怪现状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深入改革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当今社会的竞争核心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和较量,电影是国家的名片,原创是电影的芯片,是核心的能源、能量和能力。只有高度保护原创,不忘源头,中国电影才会有敢同世界影片一较高下的勇气。” 原创是一条艰难的路,却也是一条宽阔的路。王兴东就是一个例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