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教材编写、文化权力与现当代文学的成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经典化道路的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8-12-26 文艺报 谭旭东 参加讨论

    从清末民初至今,中国儿童文学已走过了百年之路。在五四运动即将100年之际来研究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化之路,尤有意味。暑假,因为写两篇关于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论文,重新阅读了鲁迅、周作人、赵景深、茅盾、郭沫若和冰心等五四作家论儿童文学的系列论文和论著,找到了很多有趣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儿童文学界一直针锋相对争论的“中国儿童文学是否古已有之”。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答,首先,从“儿童”这个词的词源学考察,就会发现,“儿童”一词是一个现代名词,是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现代儿童观的确立,才出现了“儿童”。它是与“成人”相对的一个词。而中国古代,其实是没有“儿童”概念的,古代称“孩儿”“童子”和“蒙童”,而且“蒙学”,即是把孩子当作蒙昧之孩童的前现代教育。儿童文学是现代文化、现代文学的一部分。古代蒙学读物即使在今天重新修订出版,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其次,民间文学里的童话故事,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不过,它们可以通过改编而使之儿童文学化。格林兄弟搜集、整理和改编民间故事,使之易被儿童接受,编成《德国儿童与家庭故事集》,是把民间文学资源有效利用、艺术化改编,使之符合现代儿童阅读与接受。再者,从叙事学的角度,民间童话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的原始叙事(其他故事从中获得营养的基本故事),后来各种叙事文体的演变,都有民间童话的叙事元素、结构与模式。如美国的伯格就认为“童话(指民间童话)中的各种因素在经过派生和发挥之后,引发了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化样式,例如侦探故事、科幻故事、恐怖故事和浪漫故事”。也就是说,民间童话是后来叙事文学,尤其是各种通俗文学、类型小说的叙事源头,这也恰恰证明古代的民间童话,不能称之为今天的儿童文学。如果《叶限》《吴洞》《老虎外婆》和《蛇郎》这样的古代民间童话被当作现代儿童文学,那也就意味着现代所有的文学样式都古已有之,这是说不通的。显然,中国儿童文学“古已有之”是一个伪命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现代儿童文学先驱的重估、重评问题。在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已经是定义为最具代表性的儿童文学的先驱,其在现代儿童文学各种史论里所扮演的角色,都是“No.1”的。但整理现代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会发现,其实,胡怀琛的《猫博士教作文》、赵景深的《纸花》和郑振铎的《兔子的故事》等童话,从艺术性来说,是一点也不亚于叶圣陶的《稻草人》的,而《稻草人》一点幻想性都没有,完全是对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仿写,又应和了当时文学研究会所追求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主张。且《稻草人》的写法和风格与其在《礼拜六》第七期(1924年7月出版)发表的处女作《穷愁》差不多,“也是一篇通过描述贫穷的苦孩子阿松的不幸遭遇,表达作者对受凌辱、遭践踏的下一代的深怀同情的儿童小说”。但叶圣陶之所以被经典化是有多种合力的:第一,他是一个编辑家和出版家,和茅盾等人主编过《小说月报》。他代郑振铎编《小说月报》时,编发了丁玲的第一篇小说《梦珂》,巴金的中篇小说《灭亡》连载,也一举成名,因此,《小说月报》的主编在五四时期是很有话语权的。第二,1930年他从商务印书馆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八册)。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主持新中国语文教材编写几十年。第三,他的《稻草人》得到了鲁迅等的首肯,鲁迅在《〈表〉译者的话》里称赞“是给中国的儿童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而鲁迅在新文化、新文学中的地位是人所共知的。第四,叶圣陶在北京,在政治与文化权力中心。现代文学的先驱们,1949年留在北京进入文化权力中心的郭沫若、巴金、茅盾、老舍、冰心、张天翼等几位,都是文学史所重点推介的对象,后来都被经典化。
    以上只是谈两个问题。但从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演进来看,儿童文学经典化很大程度依赖于教材编写体系、政治与文化权力和现当代文学的成规。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政治与文化权力机制和现当代文学的成规,是影响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三种最大因素和力量。这里,简单地举几个例子:
    第一是郭风、秦牧和黄庆云。郭风在福建,秦牧在广东。郭风写有童话色彩的散文诗,出版有童话诗集《木偶戏》、儿童散文诗集《蒲公英和虹》和童话集《红菇们的旅行》等优秀之作,在当代散文诗界和儿童文学界都是翘楚,新时期之初的几个版本的当代文学史都会提及他的《叶笛》和《麦笛》等散文诗,但进入90年代以后的当代文学史几乎不提他。秦牧的散文的艺术性不亚于杨朔和刘白羽的散文,他的童话也是非常好的,出版有《在化装晚会上》《蜜蜂和地球》等佳作,但在当代文学史里,现在也鲜有提及;而在儿童文学史论里,基本忽视了他。主要原因是这两位作家不在政治与文化权力中心。还有前些日刚刚去世的黄庆云,是广东儿童文学的前辈,也是香港儿童文学的第一代作家,不但主编儿童刊物《新儿童》和《少先队员》,还培养扶持了很多人,并写出了《地球的故事》《幼儿园的诗》《花儿朵朵开》和《金色童年》等很多佳作。她的创作题材多、文体多、质量高,还精通英语,翻译了一些国外儿童文学作家,是完全可以与严文井和陈伯吹等相提并论的,但长期被忽视。
    第二是语文教材编写体系几十年不变,一直是叶圣陶确定的编写原则和编写方式。最新版语文教材由温儒敏教授担任主编,但其编写思维还沿用叶圣陶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时,叶圣陶就提出语文教材要儿童文学化,但至今,这个“儿童文学化”并没有真正实现,不过是所有的入选材料都改编成了“语文体”。所以,语文教材编写的选文,不但决定语文教材的内容质量,也直接导致了儿童文学被刻板化。入选的作家作品是被刻板化的,而且“语文体”变成了儿童文学写作的仿效目标。所以,至今儿童文学创作最大的痼疾还是教科书化,带着浓重的教化色彩,作家以智慧长者自居,训诫儿童,教化童心,因此,创作模式化、功利化、教材化。很有意思的是,编进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家,都被认为是经典,作家们以进入语文教材为荣。因为语文教材的一统使得教材有了权威地位,且教材编写者给语文教师的培训就刻意把教材作品当作经典,当成汉语的示范,结果是,学生们从小学到高中,学了12年语文,却很难培养其对文学与阅读的兴味,对母语也缺乏信任感。至于最基本的作文能力,就更不用说了,绝大部分学生不爱作文,也写不好作文。
    第三是现当代文学成规,尤其是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对儿童文学的经典化起到规约与导向作用。在当代大学中文教育体系里,儿童文学一直是附属于现当代文学的,在有限的几所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和研究方向的师范院校里,儿童文学都是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下面的。因此,儿童文学自觉不自觉地沿用了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思维。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取向、教学模式、史写方式、理论批评方式,都影响着儿童文学。儿童文学认可的重量级作家,如鲁迅、周作人、叶圣陶、冰心和张天翼等,大多数是现当代文学教材里提及的作家;现当代文学里写到的作家,只要写过儿童文学作品的,一般都会习惯性地被认可。这是现当代文学史与相关课程给人造成的审美错觉,这可能属于误判,但很少有人质疑。
    以上只是简单地就儿童文学的经典化谈点看法。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历程告诉我们,儿童文学的经典化是有多种合力的,除了作品自身的品质,还有多种外在因素和力量在制约和规范着经典的路径。探讨儿童文学的经典化,是探寻儿童文学百年现代化之路的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或方式,也能达到重估现代儿童文学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