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宋作艳:名词转动词的语义基础——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18-12-21 今日语言学 宋作艳 参加讨论

    名转动研究经历了从动词视角到名词视角的转变,前者是事件视角,关注名词在动词的论元结构中担当什么论元角色,而后者是事物视角,关注动词在名词的物性结构中担当什么物性角色。本文旨在探讨引入名词视角的意义和两种视角之间的关系。
    一、名转动的语义基础与语义映射
    1. 物性角色与名源动词类、名词类的对应关系
    下表以英语和汉语中的名源动词为例,展示了物性角色与名源动词类、名词语义类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了什么样的名词易于转用为什么样的动词,是基于哪种物性角色。基于功用的名转动最多,相关名词都凸显功用义,多是指人工物、职业身份和含特定功用的自然物名词。
    
    2.功用角色到动词语义的映射:
    物性结构与论元结构的互动
    物性结构是名转动的语义基础,但如何实现为动词义受动词论元结构制约。工具名词容易转为及物动词是因为二者语义上有直接映射关系,工具名词x通过“用x”实现为状语,还有两个论元位置y和z分别留给主语和宾语。比如,名词“网”的功用角色表达式与动词“网”的基本事件结构一样:捕捉(e, y, z)and 用(e, x)。
    名词功用义到放置动词和处所动词的语义映射就没这么直接了。两类动词包含的动作事件和结果状态事件都不是名词的功用角色,它们蕴含的目的事件才是。以放置动词“漆”为例,它包含两个子事件,一是表动作的放置事件“涂在物体表面”,二是结果事件“覆盖着物体表面”。但名词“漆”的具体功用却是“保护和装饰物体表面”,与动词义并不一样,而是蕴含在其中。比如“漆墙”一定包含保护墙面并使之美观的意思,儿童把漆抹到墙上玩不能叫“漆墙”,把漆涂到墙上搞破坏更不能叫“漆墙”。动词“漆”的事件结构与名词“漆”的功用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动词蕴含的目的事件才直接对应名词的具体功用角色。
    
    “漆”的具体功用义“保护和装饰物体表面”之所以没有直接实现为动词义,是因为动作性不强,说明怎么用的方式功用“涂到物体表面”表达人类行为,动作义更强,最易被选中。事件的目的对应事物的功用,这种互通性从汉语“用NVO”这个结构的歧义性可以看出,比如“用漆保护和装饰物体表面”既可以看成表目的的连动结构,对应英语的use sth to do sth,此时“用”为动词;也可以看成表功用的状中结构,对应英语的to do sth with sth,此时“用”为介词。这种互通性从telic、purpose的词义也可以看出,二者都兼有目的和功用的意思。
    二、名词视角的普适性:更多语言的证据
    北排湾语人造物名词在动词化上比较自由,自然物名词受限,只有非生性的自然物名词(包括植物)才能动词化。自然类名词主要涉及规约化属性和自然功用。例如植物类名词的动词化都涉及“生长”,cemengelaw显示了阳光的照耀作用。人造类名词主要涉及功用角色或施成角色,连借自汉语的pinsiang和tinnaw也通过功用角色动词化了,意思分别是“用冰箱冷冻”和“用电脑”。
    有些动词化词缀相当于轻动词,标示了功用角色或施成角色。如O’odham语中的-mad意思是“用”或“放”,涉及事物的用途:
    
    三、名词视角对相关问题的解释
    名词视角研究还能对名源动词的意义泛化、多义性、不同语言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动转名等问题做出更合理的解释。
    从动词视角看,名词通过合并进入动词词义,成为影子论元,在英语中就不能再出现在句法层面,可有时相关论元位置却可以出现其他名词,如 to shelve a book on a (*shelf)windowsill。这是因为名源动词的意义泛化了,根本原因是不同的事物可以有相似的作用:窗台和架子一样可以摆放书籍。就像“梳”头发可以用手,“糊”东西可以用各种黏性物。
    名源动词有多个意思有时是因为名转动词汇化了名词的不同物性角色或不同功用角色。比如,古代汉语中“雨”有“下雨”的意思,也有“润泽”和“灌溉”的意思,前者与施成有关,后者与功用有关;stone既有“用石头砸某人”的意思,也有“用石头铺”的意思,分别显示了石头作为武器和石料的用途。
    不同语言对应的名词会有相同的动词化,这源于物性信息的普遍性,物性信息来源于概念知识,植根于人类的认知。比如,汉语的“梳”和英语的comb意思都是“梳理”;古汉语中的“花”、英语中的flower、意大利语中的fiorire和罗马尼亚语中的ȋnflori意思都是“开花”。
    当然,也有一些对应名词动词化后意思不同,主要是因为动词化选用了不同的功用角色或不同物性角色。比如,古汉语和排湾语关注水能淹没其他事物的作用,英语和O’odham语则关注水的灌溉功能;汉语和排湾语关注灰尘对人类造成的不好影响,英语关注消除灰尘的影响,荷兰语则关注灰尘飞扬的规约化属性。
    动转名也与功用角色、施成角色有关。最常见的动转名是动作转喻施事、工具和结果,前两类都与功用有关,分别引申为职业名词和工具名词,如“导演、编辑、翻译、刹车、证明、装饰”。结果类则与施成有关,如“发明、雕刻、建筑”。
    四、结论
    名转动是一种转喻现象,名词转指与之相关的动词,转喻基于概念域中的邻近性。动词视角的研究以论元结构为概念域,无法解释为什么转指这个动词而不是其他动词;名词视角的研究把物性结构看作概念域,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转指的动词在物性结构中是可以预测的。名词视角的引入不仅能揭示哪类名词更易于动词化,而且能揭示名词义与动词义之间的映射关系,尤其是事物功用和事件目的的互通性;这一视角具有跨语言的普适性,还有利于解释名源动词的意义泛化等相关问题。
    当然,引入名词视角并非否定动词视角,二者互为补充,名转动是物性结构与论元结构互动的结果。名词语义中的物性信息是名转动的语义基础,但这只是一种潜能,能否动词化以及如何动词化受制于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社会文化,哪种物性角色被选用以及如何词汇化到动词语义中则受制于论元结构。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8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宋作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要致力于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Studies in Language、Language and Linguistics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专著《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事件强迫现象研究》2016年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