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妇孺皆知的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应该说这是我写《青山在》的最初动因。 十几年前我在辽西挂职,我发现当地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叫开山。什么是开山呢?就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烧柴问题,有计划地选择一座山允许村民自由砍伐。在当地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偏僻的辽西农村还没有液化气,买煤又花费不菲,烧火做饭取暖只能靠柴火,不开山老百姓就没法过日子。但是问题开来了,开山令一下,百姓便蜂拥而上,一场群众性战役就会打响,刀斧锯并用,车马牛齐上,用不了多久,一座原本草木不多的山就被剃成光头。 辽西本来就十年九旱,山被一座座开过后,当地变得更加贫瘠,飞禽走兽仿佛土行孙一样不见了踪迹。更严重的是降雨越来越少,除了风沙,大自然给当地的似乎只有干涸的河床和皲裂的土地。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辽西原本是水草丰茂的,我查阅当地的《塔子沟纪略》,里面有"塔子沟八景"的描述,而八景中最让人浮想联翩的是凌河春涨和北岭樵歌,可见当时大凌河河水在少雨的春季也会河水渐涨,而临河的北山之上,林木繁多,引来不少砍樵人竞相唱和。现在,八景已经不全,原因何在呢?结论只能是过度砍伐、过度农牧所致。 大自然并非软弱可欺,人类的贪得无厌已经让地球变得满目疮痍,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忌惮过大自然的报复吗?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重创香港,引发海水倒灌,当积水退去后,街道上布满了塑料泡沫,是山竹把这些人类丢进海里的垃圾又还给了人类。这种报复还算克制,一旦出现海啸、地震、特大水库溃坝等大的灾害,人类就渺小如同蝼蚁了。 《青山在》中山体滑坡是因为给大山开膛破肚的那个钼矿,庆幸的是白石砬子下面那窝貔子无意中救了人们,这是巧合,也是必然,因为许多动物有预测自然灾害的本领,身居洞中的貔子感受到了山体的变化,开始集体迁徙。皮匠懂得这个道理,便跟着貔子脱离了险境。让皮匠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事不仅教育了杨场长,而且还改变了索三,让索三当众摔断了猎枪。 然而,河那边毕竟不是河这边,彼岸世界也许永远是梦境。逐梦是发展的代名词,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人们在逐梦中绝不该忽略绿色、共享两大理念,应该把“五大理念”很好地协同起来。绿色,当然是指生态,而共享,绝不仅仅是人类彼此共享,还包括《青山在》中的白虎、金钱豹和貔子等等。人类逐梦不应该过度地以剥夺其他生命为代价,文明的人类需要探索一条彼此降低伤害的“利而无害”之道。人们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对此我却不敢苟同,如果一个作家,能通过文学来拯救一方生态的沦陷,那么这个地方欢快的鲜花、蓬勃的草木和小鸟的啁啾,就是对作家最好的奖赏,这样的用处已经足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