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阅读经验里,这部小说有个特点:写法老实、传统、可读性强。“传统”和“老实”,指的是作者发挥小说文体应有的基本优长——能够周周全全地讲一个故事,并借此获得可读性。 我确实对三国名将马超既充满好奇,又一无所知。显然《西凉马超》是一本历史小说。人物马超是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在明代白话小说《三国演义》里,马超几乎是神一样的人物,他投奔刘备后,为劝降刘璋、拿下益州起到关键作用。据《三国志》,“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之后马超又带头上书劝说刘备称王汉中。以罗贯中的历史观,马超几乎建立了神一样的功绩,也获得了殊荣,被刘备册封为“镖旗将军”。蜀汉五虎中,关羽、张飞、赵云因与刘备结交少年,刘备创业之路上相守相伴,着墨最多。对于马超,《三国演义》书写则不够详备。因为马超据守西凉,中期才进入三国权力中心。枭雄林立,兵荒马乱,将帅不能独善其身,曹操杀死马超的父亲马腾和族人三百余人,马超为报杀父之仇联合关中诸侯韩遂与曹操摆兵汉中,中离间计,兵败投奔汉中军阀张鲁,被张鲁亲信排挤后,引西凉兵投奔刘备,同仇敌忾杀曹操。在《西凉马超》里,真正涉及三国之争,只有第六章《将军归来》。而之前五章才是重点,把历史、传说和演义中关于马超语焉不详的地方充分地展开,同时充分展示了河西走廊的民族人文景观、地域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用小说的笔法,写出了一代名将和传奇英雄马超的成长史。从成长的角度,这部小说兼有传记意识,借由文学的笔法,努力还原马超这个英雄的原生性、曲折性、丰富性和传奇性。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许多创作已经忽视或没有兴趣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之时,它努力写活以马超为主的一批西凉时代的人物,写出了命运感,把传说中的英雄马超还原成一个血肉丰满的人,写出了马超身上的英雄气,写出了儿女情长,还写出了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感,重新唤醒西凉历史的同时,用创作唤醒了西部美学。 上世纪80年代进入大众视野的西部美学,在风格呈现、题材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主张,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豪放苍凉气质。马超身上的“沧海一声笑”,就是典型的西部英雄气质。 从技法看,这部小说延续了中国白话小说传统。之所以说是传统写法,从以时间为轴的线型结构就能看出。第一章《西凉马腾》从马超的父亲马腾从天水郡西上西凉,寻找发展之机。与骊城之女阿诺相遇并相爱。第二章《少年马超》马超因相貌异于其父,母亲受辱而死,被一空法师收养授艺。第三章《青葱岁月》和第四章《马踏飞燕》描写马超的本领以及情感成长,这里面重点写到龙首山剿匪这桩历史公案。趁机把罗马兵的传说,汗血宝马的培养,马踏飞燕的由来等等,用故事的方式还原。书中塑造了主要人物马超、一空、马腾、张鼎、胡川等,也写了矛盾的对立面——董天伦、青竹、耿鄙伟康、赵清宽、董梧田、阎行,写到马超出世。人物矛盾的焦点是世界观的差异,比如官匪之斗,这才有英雄马超形象的确立,一些高潮点如把太守张鼎之死写得荡气回肠,也是这个缘故。另外,书中写了爱恨情仇、男欢女爱中的竞争关系,这里写到了马超的性格,比如恃才傲物等。这些性格也是导致其日后屡屡受挫的潜在原因。书中几段情感纠葛各有千秋,马腾和阿诺,马超和央馨儿、阿离、耿玉蓉,最后都以悲剧结局。乱世中不能周全,这也是英雄马超的命运悲剧。最后一章《英雄归来》,马超葬在母亲的身边。在时间性的结构中书写马超,既有小儿女情长,也有大丈夫之气,这个人物的丰满性和丰富性确立了。一首《清商怨·西风破》似乎是作者着力表达的文眼,“关山云阻万里客。孝义难取舍。铁马冰河,沙场还醉卧。怀藏心莲一朵。对或错,笑谈功过。百世终归,西风都望破”,再次让我想起了辛弃疾写《破阵子》时的志向和惆怅。 小说的可读性包括两方面,一则是叙述流畅、语言圆熟;一则是知识点多,把两汉时期西北多民族杂居、融合、变迁特别是游牧民族开放热烈的文化写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西凉马超》是一部河西走廊民族学、人类学的记录,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生动细节,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西部英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