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创作谈+旁评:文清丽的中篇《咱那个》

http://www.newdu.com 2018-11-15 《小说选刊》 newdu 参加讨论

    我一直想天马行空地写作,比如写一些我从未见过的人,或从未经过的事,我的目标是像法国女作家尤索纳尔那样,描写出消失的历史,或像卡尔维诺那样写出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这样的雄心让我狂喜,亦感觉写出来肯定过瘾。可每每提起笔,我的亲人们,我熟悉的场景瞬间就像电影似的在我眼前一幅幅闪现,我要是不落在笔尖,就吃睡不香。甚至这篇没写完,下篇的人物已在排队。写到这里,我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他们以自己特立独行的行事方式,给予我创作不尽的源泉。比如这一篇。当我写下“咱那个”三个字时,眼泪瞬间奔涌而出。“咱那个”是我侄子,十三年前,在军校上游泳课时,不幸溺水,年仅21岁。
    他小时,我为他洗过尿布,背着他,看过星空。哄他他哭时,还打过他屁股。在困难的年代,为一个白馍还跟他争着吃。在我参军回家时,是他到车站来接我,左一个姑,右一个姑,给我提着行李,我空着手,像衣锦还乡的大干部一样自豪得意。我比他年长十三岁,可是在我心目中,他不是我的晚辈,他是我的朋友,是我的部下,当然也是我的儿子。在他考上军校寒假归来时,坐在老家的热炕上,我作为一个老兵,以过来人的经验,给他讲人生,还为他谋划灿烂的军中生涯。他的一双大眼睛呼闪着,生怕漏掉一个字。他再三说我会好好干的,将来要当团长、军长,要让姑姑给我敬礼。
    我第一次站在军校的讲台上,看着一张张年轻的脸,一身身帅气的军装,我忽然就想写他。侄子遇难经过,我和我的家人,一概不清楚。活生生的他,在2005年夏天,那个令人悲伤的日子,以溺水做结。溺水,到底如何溺的?既然是上课,身边有无老师?有无同学?侄子在水中是如何挣扎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些什么?我一概不知,这为我打开了想象的空间。我曾以一个跟他玩耍的同学的视角,写过那个同学的忏悔。我曾以姑姑——一个军中女记者的视角,寻访当事人,尽力还原事实的真相,着力写出人性的脆弱与复杂。我也曾以小侄子的口吻讲述对牺牲的哥哥的怀念,克服内心障碍,学会了望而却步的游泳。为此我写过四个中篇。然而在军校讲台上,我忽的觉得侄子就在讲台下,不停地朝着我做鬼脸,说,姑姑,我想你了。
    最近,我读了美国作家欧文的《寡居的日子》《盖普的世界》,又读了他的老师英国作家格林的《问题的核心》。一股疼痛涌上心头,都是失去亲人之痛,人家怎么写得那么好呢?这么好的作品怎么不是我写的呢?我要是现在写,估计写得会离理想近些。
    稿子在《作品》发表后,责任编辑、著名作家王十月说这是他今年编过的稿中最动他心的作品;《小说选刊》转载后,编辑李昌鹏说这篇小说写得非常炫技又有感情。我心中好欣慰。写了三十年小说,总想除了情真以外,还应写出有难度的,让读者可以回味耐嚼的小说。我就想把侄子没有度过的岁月在我笔下想象出来。他在军校时怎么上学?毕业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当排长、干事,娶了个什么样的媳妇?他在的那个世界什么样子?十三年过去了,我想告诉他,全家人一直想着他。墨西哥电影《寻梦环游记》说,失去的亲人只要有人记挂着他,他就活着。我好想告诉他,他的亲人都想着他。我每次回家,他妈妈总会有意无意提到他,时不时说:咱那个要是在,怕结婚有孩子了吧。写到这里,在美丽的云南武警总队的招待所,我泪如泉涌。
    我希望有更多的读者知道,曾经有个年轻人,他曾在这世上来过,因为一件不幸的事,他美好的理想只好由更多的年轻人去实现。生命好可贵,且行且珍惜。
    旁评
    天晴 | 穿透谜一样的时空看90后
    读文清丽的中篇小说《咱那个》,始终被它的神秘气息包裹和牵引。尽管作者说“当然我是唯物主义者,不迷信,知道一定有人借着侄子的名义来跟我对话”,我们读者的意识仍在现世与鬼魅间摆渡,在侄子和张子轩之间回旋、聚焦,在传统与现代中纠缠。小说通过“我”与“咱那个”的“人鬼”互动,将侄子与张子轩越过时空合二为一,互相映衬,互为补充,梦幻般的交叉融合,刻画了青春蓬勃、有个性思考和追求以及独特表达方式的90后青年形象。
    侄子去世10年之后,突然以“咱那个”的名字给“我”发来微信,表达问询,一再详详细细回顾生前的生活细节,表达对亲人的顾念和相思。从此给全篇笼上迷雾,让“我”怪异,悸动,猜疑,时苦时甜、或冷或暖,期待,愤怒,包容,感动,喜欢……随情节一步步推进,迷雾由轻到重,从朦胧到清晰,几近云开日出,却又疑云缕缕。“咱那个”所谓的真实身份、意外害死侄子的“真相”、冒充侄子与老师互动的企图,倘恍迷离,亦真亦幻。直到最后,确定这个张子轩就是冒名者,但回过头来比对,“咱那个”和张子轩的话仍是真中有假,虚实参半。作品中那缕神秘的气息依然弥漫,让小说充满了张力和诱惑。我仿佛瞥见那个机灵鬼朝着我们讶异的表情窃窃地笑。这就是作家的笔力吧,你读过一遍两遍多遍,待要拨开迷雾见光明之时,她给你的竟不是透亮的金光大道,让你一览无余,而是继续让迷幻和诱惑令你回味。
    其实这更归功于那个冒充者张子轩吧,他的思维触角、行动方式和智慧才气,就是那么新奇诡异,让你不可捉摸。
    张子轩是眼下课堂中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侄子是记忆里可亲可爱的影子,他们同是90后,21岁的年纪,彼此有着相通的气息。张子轩以冒名侄子与老师对话的方式,出人意料,这也许是这个90后接近老师、披露心迹、展示才华的一个通道,也许是作家直接、间接塑造人物形象的奇思妙招,或许还是小说独出心裁炫技惑人的技法。不管怎样,有些东西是真实的:比如90后的真诚、个性、才气等等。全文字里行间带有浓郁的亲情,将姑姑与“咱那个”维系,老师与张子轩连结,张子轩与同龄沟通,这正是90后的聪明劲儿,表明张子轩的懂人情,通事理,而且擅用侄子死因不明的空白发挥想象,以课堂内外老师讲过的有关她的家庭和侄子的事情为蓝本,加以补充虚构,丰富感人的生活细节。最终让“我”体会到年轻人有朝气,有理想,有个性,有思考,有为文学执着追求、勤奋努力的行动,有不拘泥传统而随性表达的勇气,从而扭转了对90后的偏见,乃至对其刮目相看。
    对90后偏见的改变,先抑后扬也好,侧面烘托也好,都有力地证明了90后确有优秀人在,我们不可老用传统眼光去衡量和要求,然而这个张子轩确也是个特异分子,不然谁会想出这样一个沟通方式呢?真是个聪明又调皮的孩子!侄子,张子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二为一,分一为二,不管形式如何变换,他们相互映衬,互为补充,虚虚实实,血肉丰满,统一在90后年轻人身上,张子轩只是其中一个出类拔萃的代表,一个肉身的实体。
    对青年人的赞美,不乏各种方式,唯本文形式独特怪异,底蕴厚重丰富,气息畅通,余韵悠长,90后鲜活的身姿和富有特性的气骨让我们神经兴奋,心中涌动起无尽的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