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是知津矣: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反思

http://www.newdu.com 2018-11-14 国学网 黄桂斌 参加讨论

    
    《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余党绪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17年10月第一版,39.80元
    中国人常说道与术。电视剧《三国》里,诸葛亮对姜维说:“凡兵法韬略,说透了,不在术而在道,在于阴阳变化,虚实奇正,术是表,道才是根本,你若悟透了,比学会上千种阵法更重要。”兵法韬略如此,文章写作亦如此。余党绪新书《说理与思辨》,正是求道指津之作。该书虽然聚焦高考议论文写作,并没有流于分析应试策略、写作技巧,更非罗列作文素材、高分满分作文,而是追本溯源、条分缕析地从思维上、原理上对议论文的核心——“说理与思辨”进行一番说理与思辨,以期读者对议论文写作乃至高考作文有一个更深入全面,也更冷静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语文教学该何去何从?站在硝烟弥漫的高考彼岸,驻足风云变幻的改革渡口,可谓渺渺茫茫,迷津难觅。近日,“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更是发出“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的哀叹,看似耸人听闻,背后却是深深的关切和忧虑。对此,长期身处教学一线的余党绪并没有简单地坐而论道,而是身体力行,上下求索。当许多教师纠结于课堂教学的细枝末节,孜孜于高考应试的方法策略时,他却在致力于探寻语文教学乱象背后的深层病因。他意识到,高中生正处在思辨能力和价值观趋于成熟的时期,给他们以思维方式上的引导和训练,是语文教师最大的责任。从2000年起,怀抱着“让埋头读书的孩子,抬头用自己的眼睛,看清这个真实的世界”的教学理想,余党绪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探索并实践一种全新的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而《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的推出,正是他十多年潜心钻研、辛勤躬耕的思想结晶。
    “说理才是硬道理。”该书一开始,余党绪便带着我们层层剖析,回归常识,厘清议论文写作的初衷与核心。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写议论文是为了“说理”,为了表达自我的思想、态度与论点,这本应成为一个基本常识。然而,朴素低调、不起眼的常识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特别是当我们面对高考的激烈竞争时,当写作成为一项谋取分数的手段,很多人往往更喜欢炫耀辞采华丽的文字,编织离奇古怪的故事,展示知识见闻的博杂,却忘记了议论文的写作初衷,原本是为了说清一个道理、阐述一个论点。书中以一篇网上盛传的高考满分作文(《在铭记与遗忘记的两岸》)为例,指出其致命问题就在于它是一篇“不讲理”的议论文,全文只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编织一个精美的骨架,再罗列一些名人、典故和诗句。作为一篇对写作教学有着强烈价值导向的满分作文,不仅名不副实,更是误人子弟。这篇“初看很美,细读不堪”的文章所暴露的,正是当前高考作文写作中存在的许多共性问题,比如没有明确而清晰的观点、议论缺乏清晰的逻辑线路、语言的内涵外延不明、观点俗套、缺乏冲击力等等。
    究其根源,问题在于当下学生普遍缺乏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容易“不讲理”。正如温儒敏先生指出的:“高考作文应该拥有更多思辨性,而不是堆砌名人名言、用典,尤其是近年来作文的‘文艺腔’偏重,也得适当纠偏。”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回归理性,强化思辨,乃当务之急。
    余党绪在书中反复强调,议论文要讲理,要讲理,就要思辨。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而现实中,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则往往是停留在表面的“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人云亦云,再怎么旁征博引、文采飞扬,也只是“漂亮”地说一些“正确的废话”。
    知名媒体人柴静在《看见》里提到“第二落点”,即遇到新闻事件时,柴静常常会思考落点在哪里?能有新意么?价值观能高于别人么?寻找“第二落点”,发掘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矛盾性,其实就是一个思辨过程,这与余党绪所提倡异曲同工:议论文关键要思辨,要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矛盾,讲出更深一层的道理来。在书中“辨证分析”一节,余党绪提出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多个角度看问题,“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历史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等等,总之,特别强调“矛盾”与“多元”的眼光,主张灵活地辨析问题,用矛盾的眼光理解问题,从而发掘事物的多元价值和多重意义,以此以对抗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时,他还特别注重辩证分析中的“人文眼光”,因为目中无“人”的辩证分析看起来很“辨证”,但却是冷漠的,甚至是诡辩的,无论怎样变换视角,都不能违背“以人为本”这一底线,可谓全面且深刻。而对于他一直推崇提倡的判性思维,余党绪并没有花多少笔墨去强调其重要性,倒是老老实实地从“理性的反思”“批判者的姿态”“识别假设前提”及“警惕思维陷阱”四个方面做对其进行冷静的分析与反思,让批判性思维更好、更合理地在实践中得到运用,这是理性,更是苦心。
    毋庸置疑,思辨的前提之一,是占有丰富的材料。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材料,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包罗万象,市面上也有大量“材料集锦”之类的迎合写作需要的书,但在写作中,考生却常为“材料”而苦恼,何以然也?余党绪指出,是因为没有让材料成为写作的资源,而没有辨析、思考、质疑和整合的过程,是难以转化为写作资源的。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曾提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之说,在此不妨借用一下。对于材料的占有,余党绪提倡“我注六经”式的转化。正如他喜欢用“案例”一词,而非常用的“例子”。“堆砌再多的例子,也不能自行证明观点,‘举例子’不能算是一种证明方法。只有自己通过‘案例分析’,亦即阐释例子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并做理论上的分析,才有说服力。”市面上流行的高分满分作文宝典和材料大全,往往将一些名人轶事、时事新闻、名人的片言只语收集起来,像中药铺一样,分为诸如爱国、立志、勤学、心灵等类别,考生在粗粗浏览一遍之后,就可根据题目开方抓药,而这其实是在纵容和鼓励投机。
    余党绪希望学生们能够慢下来,沉下来。与其散漫无边地去搜集乱七八糟的材料,还不如认认真真地读上几本书,研究几个人物,深究几个案例,不仅吃懂、吃透这些材料,而且让它化为自己的血肉,写作上岂不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论语·微子》里有这么一则对话: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长沮之冷语,却道出了言外之意:孔子应该知道他自己的方向,也即是自己的目的地。“是知津矣”后比喻能够辨识路径。某种程度上,这本《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正是带领着我们在迷雾中辨识路径,透过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深入探讨和深刻反思,培养我们自主、清晰、求真、谨慎、公正、开放等思维习性和批判性思维。愿这本指津之作,令更多的师生受益,知津而远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