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王单单:“性情”与“慈悲”

http://www.newdu.com 2018-11-07 王单单和他的朋友们(微 李壮 参加讨论

    催稿电话打来的时候,我正在广州参加文学活动。这天的气温是35摄氏度,若放在北京或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于广州这座城市来说,气温35度几乎就意味着空气中蒸满了大海,据说广州已经为此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手头有单位带过来的活计,正好借此推掉了晚上的朋友酒局;傍晚时分,我独自溜出宾馆,坐在路边连门帘都没有的苍蝇馆子里吃了一份煲仔饭。餐桌旁边,那台90年代式样的落地大风扇不情不愿地边摇头边吹热风,叶片外包裹的铁网经年日久已是纯正的油黑色;一眼看去,黑而粗的线条映衬着薄暮的天空,就像是魔狱的牢门关押住了垂死的白昼。
    米和烧腊的味道都好。我吃饱喝足走到街上,选一棵树下站定,点起一支烟。身后有大学生模样的情侣经过,男孩眉目清秀、架一副文弱的圆眼镜;女孩衬衣短裙,脚底踩着高腰棉袜和小板鞋,裸露出的腿部似乎略微显得黑了一点、粗了一点,却莫名透出一股健康欢喜的美感来。我把那口烟在肺里多憋了两秒,听着他俩呢呢喃喃地从我身后走过。窄街上吱呀呀划过几辆共享单车,对面楼上有阿婆套着肥大汗衫走上露天阳台,开始给花盆依次浇水。在那一瞬间我忽然有些恍惚。我想,如果我当年的高考能够正常发挥、最终不是被迫留在青岛而是来到广州读大学,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呢?没有知耻而后勇,没有后来的报复性反弹和一系列够我酒后吹半辈子的逆袭,就沿着我前18年的性格方向,在这座珠江边的城市里读读书、写写诗、不冒尖不惹事、偶尔在舍友的招呼声中坐进网吧打一通宵游戏,毕业后找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我大概依然会懒散中带点傻,像中学时那样人缘好而不自信,低头牵着某位南方少女的手,就像刚才那对情侣一样,低声说这话走过某位外来者的身边。某一天我有了妻子,她想必不会如现在这位般欣赏并爱我;但我相信她在埋怨我的不思进取之后,依然会例行公事地给我盛来一碗煲仔饭。也许我会习惯那种平庸的快乐,也许我可以是另一个人,胆小怕事、随遇而安,不似今日这般活跃、健谈、语速快手势多、白日里常带笑脸而深夜独处时杀伐之气过重。这一切当然是可能的。
    由此我想到了王单单——这次来广州,我把他的诗稿打印出来带在身上,虽然其中的许多篇章我很早之前便已熟知。前几日在微信里看到王单单的一张照片,是在漠河开青春诗会时诗人严彬照的。照片中,王单单趾高气昂地坐在一辆拖拉机的驾驶座上,脸上挂着农民式憨厚又微有狡黠的笑容。在我所能忆起王单单的所有画面中,这大概是最配得上“和谐”二字的一幅;如果说有堪比肩者,或许只有16年同去昭通我所亲见的场景——在又冷又湿的山梁子顶上,王单单在卖烤食的农妇身边蹲下,取一根树枝,无比认真地拨弄着篝火里的烤土豆。很有趣,都不是正襟危坐谈论文学的画面。我因此愿意想象王单单的另一种可能。如果抛开诗人的身份,他的确更像是云南边陲小县城里的一位市井男子,嗜酒、义气、酒肉朋友成群,身上有可爱而无大害的匪气;或者干脆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专心地摆弄自己的土地,深爱着泥土下那些黑暗的块茎和种子。
    这也恰恰是我喜爱王单单诗歌的理由。作为诗人,他似乎是不典型、甚至“不纯粹”的(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诗人的形象理解为不食烟火、目光迷离、深沉而常作思考状的话);但每一层旁逸斜出的印象,又都裸呈着各自的典型性和纯粹性。他的身上汇聚着多重的形象,但所有的形象最终都在诗歌中凝结为琥珀般半透明的重影,那就是深情与善。我一直认为,王单单是80后一代中排得到最前列的优秀诗人;除却文本技术层面的原因,我坚持这样判断的一个最直观也最根本的根据在于,我能够在他的诗里看到他的性情,能够从那些诗句中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也许一步之差,他所应对的就将是另一种职业、另一种生活,但不管何种身份,他都会是一个深情、至性的人;至于今日现实中的诗人身份,无疑与此情此性最为贴合,这不妨说是人与诗彼此成就的幸运。王单单的诗句中,无疑有着他全部身心的投入——让我们细细回想一下,有多少聪明的傻子是把诗歌当成了自己卖弄智商的工具?我们何时曾少见了那些木乃伊般精巧漂亮的冷漠之诗?王单单的写作与此不同。从他的诗歌里,我能看到他自己——他时而出家为僧(毫无疑问,一定是个酒肉和尚),时而落草为寇(不大光彩,多半会为女色所困),更多时候是一个醉汉,东倒西歪地走在尘世间肮脏又温暖的窄马路上。更宝贵的是,我还从中读到了他人,真正意义上的、充满血肉而绝非作为一己写作所需之姿态道具的“他人”——积雪堆出的父亲、像护命根子一样护住零钱的穷苦女人、用剃刀修剪自己荒芜余生的理发匠、吐出白色烟雾并把它想象成无法企及的婚纱的站街女(对于《丁卡琪》一首,我愿意将诗中那位女孩理解为这样的身份,如此诗中的情感效果将比一个寻常的底层爱情故事强得多)。也许是因为他来自边缘地区、见识并品尝过贫苦的滋味、同时又恰恰是心中有爱,我总能从王单单的诗中读出两个字:不忍。或者说,他的诗歌中有大慈悲:推己及人的慈悲、同理心的慈悲、无目的无结论最无力却又因此显得无比强大的慈悲。
    当然可以在“底层”、“苦难”等大旗的庇护下谈论王单单。但我觉得,这样的谈论窄化了王单单诗歌的意义。什么叫底层?中关村起早贪黑啃面包的“程序猿”难道就全方位地贴合于中产阶级想象了吗?当我站在北京20万一平的商品房小区外,我难道不会在一瞬间感受到自己的卑微、感受到自己一切努力的无希望与无尊严?甚至于,只要我们在深夜的三里屯漫步一圈,眼看着那些亮丽的女子钻入富二代的玛莎拉蒂(而我们自己还要为了省50元钱,走20分钟夜路去赶地铁),我们就很容易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悲哀。因此我想,就诗歌而言,“底层”本身只是一种写作主体的外在身份(此种身份的界定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所谓“苦难”,也本应扩散向更多元、更复义、更精神性的理解。王单单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的诗中当然有具体的悲哀,若是缺了细节和场景,一首“以空击空”的悲悯之诗恐怕很难逃脱鸡飞蛋打的命运。王单单的好处在于,他不会止步于那些展示伤疤式的描述或者镜头穿帮式的廉价抒情。当他面对生存与生俱来的悲剧性,他总能够从具体出发,最终抵达一种普世性、有共鸣的情感境界。仍以具体的诗作为例。《寻魂》一首,通篇白描,苦难具体而惊心(二十一岁的打工仔客死他乡,这么多年,很可能家乡人都还不知道他的死讯),然而王单单的语气却始终保持着可贵的节制,并在结尾处以传递最简单讯息的方式,捧出了人世最寻常又最沉重的悲凉:“但凡死去的亲朋好友/请在阴曹地府帮忙寻找/若遇之 望转告/他的母亲/现在老了”。《数人》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辈分的字号、扳倒的手指,如此家常的絮叨,却写出了宿命般的惊心之感:“数到我们廷字辈的时候/他刚倒下一个指头/我就感到毛骨悚然”。
    在沉重和惊心之外,王单单也能写出潇洒惬意甚至淡淡温暖的感觉。然而这潇洒和暖在根子上也摆不脱那厚重弥漫的底色。《在孤山》有隐逸之趣,但结尾一个“空”字,看似古典意趣,结合于整首诗的情绪意味,却恰恰透出一丝丰饶刺激的现代经验深处那种莫名萦绕又无从解脱的倦怠。近作《蜡塑》恶搞了一下“历史上的大人物”,表层看似乎有解构权力符号的快感,其中的残酷痛楚在细品之下,却又何尝不是每个渺小者的命途所在。《愿望》一首为我所爱:在垂垂老者的愿望中,自己的一生将从“头顶的雪山”开始慢慢向根源处融化,时间缓缓倒溯、人生越来越美(此中正巧妙暗示着真实时间的日益荒芜),美梦的终极是“退回到子宫去/最好是,把人间也带走/像不曾来过一样”。这是大虚空,但这大虚空恰恰是由诗中一句一句堆起的人生暖意(大实有)而来,此间复杂滋味,不能不令人喟感。倘若细观这些诗作,情感的基调背后,又同时有语言的趣味乃至技巧可以把玩。王单单的意象丰富、用法奇崛,不必多说。语言有古趣,《将进酒》、《滇黔边村》等都是明证。偶似插科打诨的俗语民谚用得舒服——不正经背后有真正经,也正是王单单这个人本身给我的印象。说到技术层面的分析,能谈的自然很多,但王单单诗歌的核心力量其实已越出了这类内容,其内外交融一直做得很好,在此似乎不必赘言太多。我有心多谈几句的倒是他的近作,偶尔能看出刻意的成分,在戏剧性或强力意象的设置上略显生硬、或者在意旨的抵达过程中太过心急(如《雨中的北京》、《死亡论》、《落日》、《木桶》等几首),反而削弱了之前那种从容不迫的迷人气质。其实类似的问题在他许多经典之作里也有出现,例如《堆父亲》一首的美中不足就是无效的大词太多,而“命中的疼”(《在江边喝酒》)、“不要说出他的沧桑”(《去鸣鹫镇》)等字句,都有力道太足而落拳打虚之嫌,不小心就把诗意的“底”给兜漏了。仅此几句,权作提醒。
    最后,曲终奏雅,还是不妨挂带一下宏观的文学历史语境: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的文学似乎完成了一场内倾化、个人化的立法,建立起了新的文学道统——这道统所尊奉的是理智、技艺、中性的观察。其意义当然是正面的,多年以来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即是明证,这一切同时也正与碎片化无序化的现代经验结构相吻合。问题只在于,这样的立法是否是永远的?这样的道统是否是唯一的?我想我们不应该理解得如此偏执,说的刻薄一点,“祖宗之法不可变”未必意味着尊敬,反过来却很可能遮掩着“懒”、“私”甚至“无能”。一种充溢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关怀式写作当然是必要的,在多元混响、碎片缤纷的当下生活语境中,“入”与“出”两种维度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实际上是同时得到了加强。此外,哪怕是浓烈的抒情(我们对这个词一直颇为警惕),只要其气质根底是现代性的、其强烈不引起廉价浮滥等并发问题,都是富有价值的;在足够的美学高度上,它甚至构成了一种价值连城的平衡和反拨。我当然不是说王单单的诗歌写作属于非日常、反个人、纯粹抒情式的写作,在真正的好诗面前,这样的标签总会显得单薄虚弱而偏差万里。只是在此次阅读(准确说应是“再次阅读”)王单单的时候,我的脑中忽然涌起了这些零散的思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