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动漫 >

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艺术大会首次在华举行——构筑儿童剧的未来

http://www.newdu.com 2018-09-28 人民日报 王瑨 参加讨论

    
    《成语魔方》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通过戏剧去培养下一代,引导他们的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互联网时代,儿童获取知识更便捷、途径更多元,这也使他们成为更“挑剔”的观众,对儿童剧创作质量与理念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正是一把打开儿童剧艺术创新大门的钥匙。
    今年,被称为“儿童戏剧界奥林匹克”的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艺术大会(ASSITEJ)首次在中国举办。来自五大洲的儿童戏剧领域的艺术家、教育工作者、院团代表齐聚北京,聚焦“构想未来”的主题,就戏剧表演、合作与创作等话题展开讨论——要创作什么样的儿童剧?儿童剧改编应注意哪些问题?各国儿童剧创作如何携手发展……
    这是关乎艺术的思想交锋,更是关乎未来的戏剧盛宴。正如大会主席伊维萨·哈迪所言,这既是“戏剧工作的未来”,也是“将要馈赠给孩子的未来”,参与者应“走出创作的舒适区”,去探讨大家希望实现的梦想。
    东西方儿童剧创作,不同的是理念,相同的是探索
    东西方文化蕴含着各自的特点,也跳动着相通的文化脉搏。戏剧作为最能代表本国文化的艺术样式之一,其创作无疑能够体现文化精髓。
    近年来,中国儿童剧创作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从历史文化取材的《成语魔方》系列到传递仁爱孝道的《爱孝总动员》,从浙江儿艺的《国学小戏班》到济南儿艺的《汉字变奏曲》,无不渗透着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认为,中国文化思想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观念也代表着中国儿童剧的创作襟怀,从题材选择到形式创造,从不拒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
    与中国儿童剧相同,日本儿童剧也重视剧作的情节与教育意义;但不同于中国儿童剧主要在剧院公演,日本儿童剧70%是在学校演出。大会日本中心主席、编剧和导演藤田朝表示:如何用现代方式发扬传统故事的特点,将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有机融合,这是中国和日本共同的课题。再观欧洲,其儿童剧创作更注重探寻心理,以个人化故事隐喻社会;在创作方面选材较宽泛,不以教育为直接目的。
    东西方戏剧观与创作方式虽有差异,但对戏剧的探索一以贯之。同时,将儿童作为独立思想的个体、重视“以儿童为中心的创作”逐渐成为共识。在儿童剧愉悦的“游乐场”氛围中,中国儿艺创排的莎士比亚悲剧剧目《李尔王》另辟蹊径,在多层面打动小观众,使他们感受人性的挣扎与成长;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儿童剧院与学校合作,针对孩子入学后的观剧心理开发剧目,并与小朋友随时交流……
    由此可见,儿童剧创作者既要葆有一颗童心,不凭空臆想儿童的喜好与接受程度,更要葆有敬畏之心,不能以成人视角进行“想当然”的创作,而是要给予儿童一个独立判断与思考的机会、一个拥有丰富情感的机会、一个在剧场中感受多样性艺术审美的权利。
    从语言艺术之山到戏剧艺术之山,改编要攀的是另一座高峰
    “儿童戏剧的动人之处来源于其文学性,即:对人和世界的深刻、独特洞察,对生命境遇的理解、表达,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或单纯或细腻的永恒关怀。”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冯俐认为,优秀的儿童戏剧不能仅满足于讲好故事、给孩子带来欢乐的感官娱乐,更要让孩子从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
    改编自经典童话、传统故事或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儿童剧并不鲜见,但在改编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有的作品缺乏舞台形象的想象,沦为对原作“物理性”压缩后的舞台朗诵;有的作品忽略原作精神价值,内涵深厚的经典沦为单薄的故事;有的作品过度追求“创新”,或缺乏专业性研究,导致无价值改编……所以,如何选择对、改编好,如何处理“儿童文学的戏剧性与儿童戏剧的文学性”这一辩证关系,需要创作者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导演、编剧维基·艾尔兰认为,改编不能省略任何一步,要熟悉原作,为人物戏剧动作写摘要,甚至要考虑中场休息,确认是否要为人物安排大幅的身体动作、歌舞,确认演员是否能在不同角色间自然转换……“改编时要充满想象力,故事要让人有心跳的感觉”。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一级编剧杜邨在改编方面做了诸多探索,比如他从成人作品中挖掘儿童剧素材——选取《悲惨世界》中苦刑犯被沙威警长误以为是冉·阿让时,冉·阿让的诚实与坦荡这一段做成儿童剧。“儿童剧不仅能讲童话,也可以讲述深刻的哲学命题,中国儿童剧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到成熟期,是时候创新题材与舞台呈现手段了。”
    将文学家搭建的语言艺术之山,依循视听规律重塑起戏剧艺术之山,需要戏剧创作者秉持对原著的尊重和理解,夯实根基,更要在精神高度上升华至新高峰。
    交流渠道扩大,国际联合制作促进文化互鉴、资源共享
    截至目前,中国儿童戏剧节已举办8届,共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院团参与。国际联合制作已逐渐成为促进文化互鉴的崭新舞台:中国儿艺与澳大利亚联合创作民俗儿童剧《十二生肖》,与罗马尼亚联合创作人偶剧《西游记》,与美国联合排演儿童剧《公主与豌豆》《成语魔方》等;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与英国联合打造视觉戏剧《龙》;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与英国联合制作多媒体儿童剧《那一幕》……
    不同文化思想碰撞下产生的艺术作品更具特色,达到让国内孩子喜欢、让国际观众认可的双赢效果。木偶剧《森林王子》是2016年初扬州市木偶研究所与阿根廷圣马丁大学签订的艺术合作协议。在舞美设计、人物造型、音乐设计等方面借鉴阿根廷的技法,通过旋转舞台向观众全面呈现场景切换;在表现内容上,将外国童话本土化,并穿插中国传统木偶戏技艺,体现中国非遗艺术的魅力。
    本次艺术大会上,与会者也提出了国际合作的“三体”工作机制——一是本国文化传统与外国技术的融合;二是国内观众与国外观众审美体验的融合;三是国内演出与国际巡演的结合,简化舞美,缩小演出队伍,方便巡演。同时,大会通过并发布了《北京宣言》:巩固和深化现有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实现交流渠道和资源共享;让各国儿童戏剧教育经验交流互鉴;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戏剧工作者实现愿景。由此不难看出,儿童戏剧工作者正本着“尊重、普及、包容、创新、探索、自由、倡导”的原则,开创世界儿童青少年戏剧事业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