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上博简《孔子诗论》“大雅”论残简阙文臆补与相关诗学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8-09-2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徐正英 参加讨论

    二、“大雅”论残简阙文“臆补”
    先说“多言□”残句。笔者之所以在此断句,乃基于以下理由:“大雅”和《周颂》(上面简文中孔子所评之“颂”当专指《周颂》,详见另文专论及孔颖达疏解《毛诗序》“颂者……神明者也”一段文字)⑤的内容性质更接近,“小雅”与“邦风”的内容性质更接近,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善用同类句式排比,是《论语》中孔子言论行文的一贯特征,《孔子诗论》也当不例外。由上录2~5简全文与空格数目不难发现,孔子论“颂”与论“大雅”的句式和字数更接近,而论“小雅”与论“邦风”的句式和字数则更接近。既然孔子用“多言後(后)”3字概括《周颂》内容重点,同样也会用“多言□”3字概括“大雅”内容重点。而相比之下,用概括“小雅”内容重点的“多言难而怨怼者也”8字句式来概括“大雅”内容重点的可能性不大,这不仅由两者内容性质的相去较远所决定,更由残简空格数目所制约,若按归纳评述“小雅”或“邦风”的句式断句归纳评述“大雅”内容,后面所余评述“大雅”整体风格特征的残简缺字空格就远远不够用了。
    那么“多言□”的“□”这个关键字有可能是个什么字呢?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宽一点,先看《孔子诗论》对“颂”内容性质的归纳概括符不符合《周颂》文本实际。孔子从三个方面归纳了《周颂》的内容性质,所谓“平德也,多言后”“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认为《周颂》的主要内容,一是歌颂了平定天下之功德,二是在平定天下之功德的作品中又重点歌颂了周文王,三是向先王汇报成功的作品也划归到“颂”诗中去。综合西汉至当代学人对《周颂》31首作品的解读定性,其共识为:祭祀歌颂周文王的诗6首(《清庙》《维天之命》《维清》《我将》《雍》《赉》),祭祀歌颂周武王的诗5首(《载见》《武》《酌》《桓》,另含1首合祭武王、成王、康王的《执竞》),祭祀歌颂成王的诗2首(《昊天有成命》,另含1首合祭武王、成王、康王的《执竞》),祭祀宗庙以报告成功的诗5首(《烈文》《天作》《有瞽》《潜》《闵予小子》),若将汇报丰收的5首农事诗《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也算在祭祀宗庙以报告成功的内容之中,几项内容多达22首,占全部作品三分之二还强。可见,歌颂平定天下功德确实是《周颂》的主体内容,而其中赞美周文王的作品又确实占的比重最大,汇报成功也确实是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孔子的“颂”论是大体符合《周颂》文本实际的。依此类推,我们可否回过头来先假定《孔子诗论》对“大雅”内容性质的归纳概括也是大体符合其文本实际的,进而用“本末倒置法”由对31首“大雅”文本的探研逆推出孔子“多言□”之“□”字的可能性。虽知这样做违背学术常理,但又实在是不得已之举。
    笔者不具备为《诗经》具体作品定性的权威性,只能依据古今较为一致的代表性意见确认之。
    孔子之前的赋《诗》引《诗》乃断章取义,《孔子诗论》则仅论及3首“大雅”作品且只有《文王》1首属于为作品定性,战国时期称引《诗》句也非出于解《诗》目的,故依据只有从汉代开始。在汗牛充栋的历代解读《诗经》著述中毛诗序传及郑笺孔疏、朱熹《诗集传》、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陈子展《诗三百解题》、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注析》可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权威观点(虽然毛诗解读作品被后人讥为穿凿附会,但那仅限于对“邦风”“小雅”之解,而其对“大雅”“颂”的解读则是尊重文本的,因为“大雅”“颂”的创作者与解读者的立场与出发点基本一致,故解读无须穿凿),古圣前贤对31首“大雅”作品的基本定性为:《文王》,是歌颂文王德业的诗;《大明》,是叙述文王武王统一天下的诗,乃周民族史诗之一;《绵》,是周民族史诗之一,从古公亶父一直歌颂到文王受命;《棫朴》,是歌颂文王任用贤人或歌颂文王善育人才的诗;《旱麓》,是咏文王祭祖得福的诗;《思齐》,是歌颂文王美德的诗;《皇矣》,乃周民族史诗之一,叙述周人从太王开岐山到文王伐崇的历史;《灵台》,是记文王建灵台游赏的诗;《下武》,或称歌颂武王能继承先王德业的诗,或称歌颂成王康王继承德业的诗;《文王有声》,是歌颂文王武王迁都的诗,亦可视为周民族史诗之一;《生民》,乃周民族史诗之一,是追述周始祖后稷事迹的诗;《行苇》,古今意见各异,或称周内睦九族的诗,或曰述周祖先公刘事迹的诗,或云周王宴飨族人的诗,当以后者为是;《既醉》,是祭祀祖先时祝官代神主(尸)对主祭者周王的祝词;《凫鹥》,古今意见不一,或称乃颂守成之德,或称是祭祀活动之后周王谢尸的歌,当以后者为是;《假乐》,古今意见不一,或云赞美成王的诗,或云尸答《凫鹥》的诗,或云为周王祝福的诗,当以后者为是;《公刘》,是周民族史诗之一,主要述周祖先公刘迁豳历史,旧说召康公为告诫成王而咏公刘之史实;《泂酌》,意见不一,或说召康公戒成王诗,或说讽刺诗,或说颂德诗,当以颂德为是;《卷阿》,旧说召康公戒成王诗,今认为是颂周王之德诗,当以今说为是;《民劳》,古今皆以为刺厉王诗,唯朱熹疑为同僚相戒诗,当以众说为是;《板》,古今或以为刺厉王诗,或以为戒同僚诗,或以为刺厉王兼同僚诗,当以后者为是;《荡》,古今皆以为借古讽今刺厉王诗,唯陈子展认为是武王伐纣诗,当以众说为是;《抑》,古今多以为是卫武公刺厉王并自警的诗;《桑柔》,是芮良夫刺厉王的诗;《云汉》,旧说是赞美宣王的诗,今以为是宣王求雨的诗,当以今说为是;《崧高》,古今皆以为是尹吉甫为申伯送行的诗,唯毛序传以为是赞美宣王的诗,当以众说为是;《烝民》,古今皆以为是尹吉甫送别仲山甫的诗,唯毛序传以为是赞美宣王的诗,当以众说为是;《韩奕》,或以为赞美宣王的诗,或以为赞美韩侯的诗,当以后者为是;《江汉》是述宣王命召伯虎伐淮夷的诗,《常武》也是歌颂宣王平定淮夷之乱的诗,都可视为周民族史诗;《瞻卬》《召旻》,皆讥刺幽王乱国的诗。
    由古圣先贤对31首“大雅”作品的如上体认可知,颂德之作占去三分之二,而在颂德之作中叙述周族各个时期发展历程或重大历史事件的有8首(《大明》《绵》《皇矣》《文王有声》《生民》《公刘》《江汉》《常武》),专颂周文王的有5首(《文王》《棫朴》《旱麓》《思齐》《灵台》),泛颂周王的有3首(《假乐》《泂酌》《卷阿》),分颂臣下之德的有3首(《崧高》《烝民》《韩奕》),专颂武王德业的有1首(《下武》)。不难发现,在颂德诗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重大题材的周族史诗,其为重点中的重点,若将8首鸿篇巨制有序排列便是一部完整的周民族发祥发展史。由此臆测,竹简残句“多言□”之“□”是否有可能是个“周”字?“多言[周]”是说“大雅”的颂德之作多写周族史。尽管“大雅”中颂文王之德的诗篇也不少,并且“史诗”篇中也有涉及颂文王德业内容者,但此处的“□”不大可能是指文王,因为“颂”论中已有了“多言(後)后”一句,其“后”便指周文王⑥,句意是说《周颂》的颂德之作多写周文王。“大雅”论不可能再重复指称。因此,最具冲击力和代表性的一批周民族“史诗”成为孔子关注的“大雅”重点当在情理之中。
    再说“□□□□□□?[曰:《大雅》]是也”残句。此处缺字空格正好与“颂”论“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完句字数相等,类比“颂”论是讲主体内容之外另一项内容的归类问题,此处残句也应该是讲“大雅”主体内容“盛德也,多言[周]”之外另一项内容的归类问题。对读31首“大雅”作品,除了主体的颂德之作外,所余这个“另一项”内容自然就是一组讽刺周厉王和周幽王的《民劳》《板》《荡》《抑》《桑柔》《瞻卬》《召旻》7首作品了。据此,类比“颂”论句式,笔者妄测,空格阙文是否有可能为“有怨王者何如”6字?若然,则“[有怨王者何如?曰:《大雅》]是也”之意为:有怨刺周王内容的诗歌如何归类?说:划归到“大雅”当中去。结合孔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2](P92)的自述,体会简文语气,这里似当是孔子晚年整理较为混乱的《诗》篇次序时对一些作品归类问题所持的态度。
    依笔者理解,孔子认为,那些向祖先汇报功绩的作品属于祭祖的庙堂之作,所以应该划归到“颂”诗当中而不应该窜乱到其他门类中;而直接怨刺最高统治者周王的作品,则应该统一调整到“大雅”门类中,而不应该混杂在怨刺诸侯或各级官员的“小雅”“邦风”门类中。这一点从晚出的《毛诗序》所下定义也可得到印证,《毛诗序》认为“雅”与“风”区别的关键在于“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雅”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而在“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的“天下之事”中,“大雅”与“小雅”区分的关键则又在于“政有小大”,而反映小政内容的“小雅”自当不可能直接颂王德、述周史、怨周王。无疑,“大雅”对应的所谓“大政”就应该是简文孔子所归纳的“盛德也,多言[周]”“[有怨王者]”三项内容了。
    如果以上“臆测”不太荒谬的话,“臆补”后的“大雅”残简简文当为:
    [第二简]……《大雅》盛德也,多言[周],□□□□□□□[第三简]□□□。……[第四简]……[孔子]曰:诗其犹平门■。……[有[第五简]怨王者何如?曰:《大雅》]是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