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求《诗》句字词内部的线性组合关系 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言语的组织主要借助字词义间的逻辑关系来加以实现,其间的语法组合规则是“隐性”而非“显性”的。因而,词与词在进行组合搭配时,其意义之间务必要相互融合、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个可以言说的意义单位。今天,我们往往借用西方语言学理论中的“语义特征”来探讨语义组织的内在机制问题,而梳理我国古代学者的训诂实践,不难发现,其实他们早已在释义的同时注意到词与词的制约关系。在勘正《诗》文及前注的过程中,王氏父子充分利用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反驳前人成说的不足。 《桧风·隰有苌楚》篇“隰有苌楚,猗傩其枝”,毛传曰:“苌楚,铫弋也。猗傩,柔顺也。”《笺》曰:“铫弋之性,始生正直,及其长大,则其枝猗傩而柔顺,不妄寻蔓草木。”引之谨案:苌楚之枝,柔弱蔓生,故《传》《笺》并以“猗傩”为柔顺,但下文又云“猗傩其华”“猗傩其实”,“华”与“实”不得言“柔顺”,而亦云“猗傩”,则“猗傩”乃美盛之貌矣。《小雅·隰桑》篇“隰桑有阿,其叶有难”,《传》曰:“阿然美貌,难然盛貌。”“阿难”与“猗傩”同,字又作“旖旎”,《楚辞·九辩》曰“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王逸注曰:“旖旎,盛貌。《诗》云‘旖旎其华’。”王引《诗》作“旖旎”,而训为“盛貌”,与毛传异义,盖本于三家也。《七谏》曰“橘柚萎枯兮,苦李旖旎”,《九叹》曰“结桂树之旖旎兮”,王注并曰:“旖旎,盛貌。”(《经义述闻》卷五“猗傩其枝”) 《桧风·隰有苌楚》是一首“遭乱而贫窭,不能赡其妻子之诗”[22],对于首章“猗傩其枝”中的“猗傩”一词,毛亨、郑玄均以“柔顺”释之,这里,王氏父子突破成说、兼顾全局,从后文“猗傩”与“华”“实”的组合入手,指出“枝”固然可言“柔顺”,而“花”与“实”却不可言“柔顺”。进而,他又因声求义,说明“猗傩”与“阿难”“旖旎”声近义通,乃“美盛之貌”。传之后世,马瑞辰便积极引用王说以修正毛传[23],而胡承珙却对此提出辩驳。他列举《上林赋》“纷溶箾篸,猗狔从风”、《南都赋》“阿那蓊茸,风靡云披”、《洞箫赋》“形旖旎以顺吹兮”等中的用法,指出“‘猗傩’固可以‘美盛’言,而亦未尝无‘柔顺’之义”,进而断定“盖《隰桑》之‘阿难’为美盛,《苌楚》之‘猗傩’为柔顺,言各有当,《传》义不可易也。至华实皆附枝,枝既柔顺,则华与实亦必从风而靡,虽概称猗傩,不妨。’”[24] 及至今日,程俊英《诗经译注》[25]、周振甫《诗经选译》[26]、高亨《诗经今注》[27]、陈子展《诗经直解》[28]均吸收王说,以“美盛”“柔美”训释“猗傩”,而余冠英《诗经选》则认同胡说,认为“猗傩,有柔顺和美盛二义,在这里是形容苌楚枝条柔弱,从风而靡。二、三章对于华、实也称猗傩,似兼有美盛的意思。”[29] 纵观前说,笔者认为,作为《诗》中广泛应用的一类形容词联绵词,“猗傩”与“婵媛”“逍遥”“荏苒”等词一致,有着丰富灵活的含义和鲜明生动的表现力,因此在对枝叶、花朵、果实甚至是人的体态、样貌进行描摹修饰时,“柔顺貌”与“美盛貌”或许并不矛盾。 《传》曰:“黎,齐也。”《笺》曰:“黎,不齐也。言时民无有不齐被兵寇之害者。”引之谨案:“黎”者,众也,多也。下文曰“具祸以烬”,烬者,余也,少也。“黎”与“烬”相对为文,《云汉篇》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黎”者,众也,多也,“孑”者,余也,少也。“黎”与“孑”亦相对为文。《云汉》言周之众民皆饿死,无复留其余,此诗言民多死于祸乱,不复如前日之众多,但留余烬耳。二者皆以“多”、“寡”言之也,《笺》训“黎”为不齐,固于文义不安,《传》训“黎”为齐,亦不若训“众”之为得也。(《经义述闻》卷七“民靡有黎”) 《大雅·桑柔》“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二句旨在控诉祸乱频起以致国家破碎、百姓伤亡的社会现实。对于句中的“黎”字,毛亨以“齐平”释之,而郑玄则以“不齐”释之,孔颖达则申述毛传,认为:“今民或死或生,无有能齐一平安者。”这里,王氏父子通过“靡有黎”与“具以烬”的前后映衬,说明“黎”与“烬”意义相反,一者言“多”,一者言“少”,所言有理有据,令人茅塞顿开。 不过,迨及后世,王氏此说并未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胡承珙本着发明《毛传》的宗旨,对“黎,齐也”加以申说,指出“世治则民皆齐平,乱则反之,故云民无有齐平者也”[30];马瑞辰亦另立新说,指出:“黎,当读如‘播弃黎老’之黎。《方言》:‘梨,老也。燕代之北鄙曰梨。’《广雅》亦曰:‘梨,老也。’黎与梨通…今按‘民靡有黎’谓老者转死沟壑。”[31]此外,陈子展则以“黑”释“黎”,认为该句意在表示“人民没有黑头壮丁了”[32]。 比较众说并参照文义,笔者以为王说更契合文意、允当可信。具体而言,上句“靡国不泯”与后句“具祸以烬”相互映衬,皆极言其“少”,强调在君王无道、奸臣弄权的状况下,国家被颠覆灭亡、百姓被蹂躏惨死的局面,因而此间的“民靡有黎”应当同样意在言“少”。不仅如此,否定副词“靡”加“黎”的表达方式更突出强调了人民由“多”到“少”的变化,即“言民多死于祸乱,不复如前日之众多”[33],所以“黎”当训“多”。相反,若释之为“齐”,或释之为“老”,只能表现当时社会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一面,而无法彰显战争荼毒生灵、戕害生命的毁灭性。此外,若释“黎”为“黑”,也只能显示青壮年应征入伍而战死沙场、社会仅存老弱病残的一面,而无法强有力地表现尸骸遍野、百姓所剩无几的社会现实,与下文“具祸以烬”更无法形成紧密的衔接关系。对此,程俊英《诗经译注》[34]、高亨《诗经今注》[35]、向熹《诗经词典》[36]便认同王说,以“众”释“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