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记录、改写、重著与诗体革命——楚辞文本形态生成的新探索(2)

http://www.newdu.com 2018-08-03 中国社会科学网 韩高年 参加讨论

    
    再次,在汤炳正等前辈楚辞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将楚辞“重著”与口头诗学理论的“套语”并置,从而“认定楚辞中的‘重著’,就是主题语境相似,并以三到五字相同的一组文字,重复出现在一首诗或数首诗中。”“这些重复的诗句,虽在不同诗人的作品中,又总是出现在相同的场景之中,表达着相同或相似的主题。”但因为楚辞中的“重著”密度仅为12%,低于约瑟夫·达根所定的区别口头诗歌与书面创作的20%的密度界限,因而楚辞的“重著”只是一种体现了口头文学遗迹的言说方式。这表明,在《诗经》至楚辞之间,存在着一个由口头诗歌向书面创作的“过渡时期”。这个判断完全符合实际,这是对中国早期诗歌生成演变研究的深化和细化,具有很高的创新意义。
    西方学者认为,“套语”的运用在口头诗歌的表演中是史诗诗人的一种演述方式,是一种自觉选择。《口头传统与文人创作——以楚辞诗歌生成为中心》一文分析了大量的例证,得出结论认为:楚辞中既使用了大量来源于楚地祭典仪式的“重著”,又有意识地运用散句以控制其密度,也恰恰体现了屈原在继承仪式与口头传统的同时所进行的创新。作者指出:“仪式形式和口头传统只是诗人创作的材料和手段,诗人的艺术个性和自觉的创作方式才赋予了楚辞文人作家创作的面貌。”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楚辞骚体六言诗型的构建、实现诗行中非对称词组之间的节奏平衡、乐歌形态向诗的语言艺术的转换等,是屈原对诗歌史的一大贡献。这就从创作的角度重新确认了屈原在文学史上崇高地位。
    当然,笔者对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也有一些疑惑,或者说是补充意见:第一,对于“重著”现象的分析是否应当区别《离骚》《九章》与《九歌》《天问》、屈原之作与汉代“拟作”?第二,学者们认为四言诗与西周乐悬制度有关,骚体则与楚乐有关,文中对句法及韵律的探讨是否应当考虑到这个因素?以上粗浅看法,敬请方家指正。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