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记录、改写、重著与诗体革命——楚辞文本形态生成的新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18-08-03 中国社会科学网 韩高年 参加讨论

    中国上古时代诗歌都经历了由口头传播到书面化的发展过程,从文本形态上讲,则是由歌诗向诵诗的演变过程。这一规律在《诗经》《楚辞》及汉乐府诗的现有文本中都可以找到明显的“痕迹”。虽然如此,其间的细节如何,比如口头诗歌传统借助什么来延续?口头诗歌“文本”如何在文字发达以后被记录和改写?如何借助现存的书写文本“复原”历史上既相互衔接又彼此融合的两种诗歌传统对接过程?这些问题虽然一直困挠着学界,但因涉多个领域,既要相当熟悉相关文献,还需充分掌握有关口述传统和文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因而少有学者对这一领域的上述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梳理和研究。熊良智教授精熟《诗经》《楚辞》文本,早年与汤炳正先生合作出版《楚辞今注》,又先后出版《楚辞文化研究》《楚辞的艺术形态及其传播研究》专著,点校出版汪瑗《楚辞集解》,对于楚辞的研究史也有专门之作。他也很熟悉中国诗歌口述传统的研究领域,《口头传统与文人创作——以楚辞诗歌生成为中心》一文(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就是在穷尽性分析楚辞文本的基础上,对屈原及其他楚辞作家如何承接口头诗歌传统,如何进行创新性转换等问题,进行了一次非常深入而细致的探索和描述。文章回应研究前沿问题,提出了切实可信的观点。在学术方法和理念上,继承了汤炳正先生及其他老一辈学者关于楚辞句式、修饰等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本”研究理论和口头诗学理论,抓住楚辞中普遍存在的“重著”现象,揭示了楚辞借助句式创新完成对口头诗歌传统的转换这一巨大创新的内在规律。
    首先,这一研究揭示了久为学界所忽略的中国早期诗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即文人创作背后的“口头传统”。这个问题陈世骧曾有过论述,后其弟子王靖献《钟与鼓:〈诗经〉套语及其创作方式》进一步展开论述;美国学者宇文所安《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德国学者顾彬《中国诗歌史》等著作也曾从文本生成层面对《诗经》《楚辞》以及汉魏晋诗歌中的口头传统进行过描述和分析,但他们着眼点主要是文本的“互文性”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诸多问题,也涉及对于口头传统与文人创作的关系。国内学界则对此关注不多。此文以楚辞诗歌生成为例,揭示文人创作对口头诗歌传统的继承,正是对我们近年来的文学研究忽略和遮蔽的重要问题的“再发现”与“袪蔽”,对诗歌史研究而言,意义非凡。
    其次,楚辞中多重复的句子,过去学者均以此为据判定屈原作品之真伪。文中以屈原《惜诵》“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之“重著”一语概括此种篇中句子重复现象,将其上升到创作方法、抒情方式层面,既符合屈原创作继承口头诗学传统的事实,又合理巧妙地驳斥了“屈原否定论”者据重复现象而否认屈原创作权的论据。文中举出大量的证据,证明“诗句重著”不仅在屈原作品中存在,而且也存于汉代诸家的拟骚之作中,这是由楚辞的“代言”叙事视角决定的。“重著”“不是模仿、抄袭,而是口头传统的一种言说方式。”这些观点既合理地解释了“语句重复”的现象,又揭示了楚辞诗歌生成过程中口头传统的参与,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