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在阐释视域中构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2)

http://www.newdu.com 2018-08-0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马涛 参加讨论

    阐释的丰富性:多重视域的融合
    对文本的阐释有其历史和文化语境,作者、阐释者和读者有着不同的视域,阐释不是僵死的,而是对于古今中外多重视域的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党圣元提出,古代文论研究要高度重视传统文论自身的问题,在深度的视域融合与古今思想之间不断的解释学循环中,展现传统文论思想的丰富性,拓展现代文论的理论视界。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毛宣国认为,文学阐释的目的带有情感心灵意味,在阐释中要注意文本细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视“修辞性阅读”,这与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密不可分。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以《诗经》的阐释为例,提出它在传统中国被诉诸社会教化的过程,也是诗义在解释中不断被赋予公共性的过程。这种公共性的获得不乏时代性意图的强制植入,是一种带有异化性质的公共阐释。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傅其林考察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本土化进程。马克思主义文论进入中国后,在文学观念新维度的引入、文学理论实践性和批判性品格的构建以及跨文化的话语融合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汉广追溯了陈望道的美学思想形成踪迹。他认为,只有向一切文明敞开视域,根据内容需要自由地选用概念构建理论,才能摆脱失语和强制阐释。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韩伟比较了儒家经学阐释与佛经翻译两种中国古代的阐释形态,认为其融合不仅实现了儒释道的深度整合,也在阐释过程中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阐释的主体性:面向当代文学本身
    阐释最终的落脚点在当代中国丰富的文学实践,面向当代文学本身,阐释才能获得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研究的跨界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景观,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些新的方法离开了对文学的审美批评,这是一种理论异化的现象。文学是意义的传达,阐释具有规定性,不能无限越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认为,批评不是文学的外在附属,通过批评把作家无意识的内容揭示出来,通过阐释呈现出作品中的隐蔽性结构,作品才最终完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通过对赵树理《锻炼锻炼》阐释史的梳理,揭示了不同时代不同批评家背后的阐释框架。他认为文本的深层逻辑和潜在话语往往在文学场域之外,要充分注意文本的历史语境与作家表达的策略,才能做出更加有效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王兆胜提出,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局限:没有从“小我”进入“大我”;缺乏时代感;缺乏认真阅读和细读作品的功夫;将“人的文学”奉为金科玉律,且呈现不断窄化的局限。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编审在闭幕式上表示,中国阐释学是构建中国当代学术话语的重要部分。我们建构当代中国的阐释学理论,不是要回到中国古代阐释的原初语境,而是带有源与流不断深入的文化根基与西方解释学对话,在对话中互鉴,在互鉴中实现理论的跨越,为多元的文化图景作出中国的贡献。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主办,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批评》编辑部承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