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书写丰沛的情感长河

http://www.newdu.com 2018-07-13 文艺报 傅宁军 参加讨论

    当我听说“南京先生”这个线索的时候,只知道大概,“南京先生”远在马祖第二大岛北竿,与福建沿海黄岐有关,与民国之都南京有关。他的传说似乎云山雾罩,我弄不清,这是虚无缥缈的一片浮云,还是夹于岩缝的一块璞玉?
    我与“南京先生”毫无瓜葛,因为关注两岸关系的持续热情,因为我是南京作家,让我对于“南京先生”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一种发掘与写作的责任,萦绕在身,不可推卸。
    于是,我多方联系,前往福建连江黄岐半岛,又赴马祖第二大岛北竿岛,再回南京西善桥一带,围绕“南京先生”的前世今生,采写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这是一个两岸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也是正在延续的真实故事。穿过时光隧道,洗掉岁月尘埃,一帧帧历史碎片被打捞出来,在我的目光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样貌。
    这些年我一直在想,报告文学的存在感,显然来自于对于现实生活的直接回应。每个作家都有熟悉的生活面,或可以去熟悉去了解的生活面,正是众多作家创作的相互补充,能全面地反映时代精神。我觉得,两岸关系是一个当下存在的现实,也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的重大选题,报告文学作家不应该缺席。
    众所周知,海峡两岸曾经有过痛苦分离的历史,我曾写过台胞思乡的热泪,乃至台胞返乡后的兴奋与失落。台湾开放探亲数十年过去了,两岸关系天翻地覆,哪些变了,哪些没变?之前我写过《此岸,彼岸》,在炮战结束后的福建前沿村庄,记述普通家庭的酸甜苦辣。这次我采写《南京先生》,跨越海峡两岸,寻觅贯穿一个世纪的民族情感。海峡解冻了,我作为一个作家,也像许多人一样行走在两岸。我在倾听,在思考,进入笔端的,是两岸特定情景下的人生故事,也是流淌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长河。
    “南京先生”所在的马祖列岛,同样曾是炮战前沿,与祖国大陆隔绝过数十年。当地百姓对“南京先生”的呵护,让我深受感动。危难时奋不顾身,恩重如山。后辈人念念不忘,知恩图报。既使军事对峙、政治分治,承载着传统美德的情感之河并未断流。恒久不变的情感基因代代相传,值得作家大书特书。
    摒弃了想当然的简单思维,生活本身滋润了我的思维。马祖和金门一样卸下了“敌占岛”的外壳。恰恰是两岸关系缓和,马祖北竿乡亲才能寻访“南京先生”故乡。而两岸往来松绑,使我这个大陆作家能到对岸采访,感受许多人生变故。
    回望两岸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是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停止炮击金门、马祖诸岛,呼吁两岸“三通”。这并非偶然,半个月前,北京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结束十年“文革”,开启改革开放的征程。由此,两岸关系翻开新的篇章。当炮战成为历史,马祖北竿民众,与之相关的福建黄岐百姓,他们分享着两岸交往的福利,生活方式与人生走向就此转变了。因此,看似写海峡两岸,实则写改革开放给一个民族带来的巨大变革。
    由误解到了解,从生疏到亲近。我书写“南京先生”的传奇故事的时候,发掘的是海峡两岸爱心传递的情感历程,同时,密切关注着停止炮战后的民生,尤其是大陆改革开放折射在两岸同胞身上的烙印。两岸民众来往频繁的现实,说明了两岸一家的一脉相承。马祖北竿成为旅游胜地,商品社会冲击如此普遍,但“南京先生”的尊崇不减,究竟奥秘何在?我想告诉大家,这是人心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是流淌在两岸的民族情感的最好体现。
    当初我决意写“南京先生”,只凭一腔热忱,真的进入状态,才发现困难重重,无论采访还是梳理,都是一次有难度的写作。尽管一路辛苦却有满满的收获,使我对报告文学的定位有了切肤的感悟。跳出一己悲欢,关注国家大事,无疑是报告文学的魂魄所在。也许因为报告文学固有的特性,它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在《南京先生》创作中,“深入生活、扎实写作”的呼唤激励着我,以家国情怀增进写作的使命感,交出一份与时代同行的答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