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1807/03/node_B04.html#content_407132  书名:书贩笑忘录 作者:陈晓维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藏书家周越然说:“乞丐讨饭十年,必有他奇异的见闻;小贩挑担半世,也有他特别的经历。”书贩与书打交道,所见所闻无不与书相关;而书贩又是一个个寻常的个人,有着寻常的人性,有着寻常的人生——当书贩们寻常的生活与书发生关联时,却也会牵涉出一些不寻常的故事。陈晓维的《书贩笑忘录》写的是书贩的故事,相对于书贩与书的关联,陈晓维更关注的是书贩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生存状态,他写到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过去,都有精彩的故事。他们曾经爱过,也曾经恨过,而“度过了平凡的岁月,蓦然回首,竟从中发现不经意间累积出来的一星半点特别的社会意义和生存价值”。 陈晓维首先是作为同道中人写下这些文字的,他是一位爱书人,对旧书有着非常深挚的感情;他做过旧书贩,对旧书行业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陈晓维一共写了十三位书贩,这十三位书贩基本上描绘出贩书人的众生相——比如胡同,在陈晓维的笔下,这位创建了著名的网络旧书店“布衣书局”的老板,更像是一个怀抱理想、任劳任怨的老农。陈晓维坦陈,胡同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胡同一直在坚持,而所有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坚持的人,都是可敬的。 陈晓维着墨最多的是励知书局的创办人刘旭,这位从广告公司切换到旧书店的小老板是一个情种,也是一个执著的单恋者。为了追求一个完全不爱他的女人,刘旭一直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男闺蜜,他曾经将生意不错的书店关掉,跟随自己的女神转行去做一个注定要失败的火锅店,就是励知书局这四个字,也是取了女神最爱吃的荔枝的谐音作店名。陈晓维将刘旭的贩书生涯写成一篇情爱史,虽然其中不乏喜剧色彩,但我们还是从中品咂到一丝伤感的气息,人生向往的或许就是一个圆梦的机会吧,至于成功与否,又有什么重要呢?陈晓维笔下还有一名洋书贩,这名洋书贩在伦敦经营一家百年老店,陈晓维与洋书贩只有一面之缘,而且他也明知想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捡漏无异于与虎谋皮,但出于对旧书和珍稀藏品的好奇心,还是让他们心有戚戚——出于对书的爱,而非对钱的爱,既是一家百年老店的座右铭,也让陈晓维在异国他乡找到了知音。 书贩与旧书打交道,当然会发生一些让人欣羡的捡漏的故事,陈晓维即记录了许多这样的故事。比如老马,花二百元从一个河南人手里买了一个没人要的破烂抄本,居然是清代大儒钱大昕的稿本,转眼送拍卖会卖了二十万;比如刘旭,买到手的一本很普通的民国书里居然夹了一页周作人写给川岛的信,他还曾经以白菜价买了一份顾颉刚的手稿,买到过一张苏曼殊从日本寄给章士钊的明信片……如此种种,听来让人难以置信。对于书贩们来说,“善本如酽茶,那是纸张的森林,文字的田野,版画的江河”自然不必多说,而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则莫过于买到一大批旧书,打开纸箱子,一本一本地拿出来,摩挲,翻看,他们从中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二十多年来,尽管潘家园的藏家已经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依然有更多的藏家投身其中,他们带着旧书的理想,带着北漂的理想,在旧书堆里淘金、寻梦,成就自己平凡人生的传奇故事。 读《书贩笑忘录》,常常令我哑然失笑,陈晓维的文字有时抒情,有时絮叨,有时还带有一点文艺腔,但书中写到的书贩故事,却总有一种暖暖的亲切感,读后让人莫名感动。陈晓维显然具备写小说的潜质,他观察认真,描写细腻,擅长心理分析,对人物的刻画可谓活灵活现。正像陈晓维所说的那样,写下这些文字,不仅是为了记录书贩贩书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记录下他们粗糙的生活,所以陈晓维力求走近这些书贩,让自己的笔尖沾满从他们身上蒸腾而起的灰尘,他以为“唯其如此,才能更接近真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