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制反思中的批判理性建构 综观近代以来的文论话语论争,不论是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还是关于文学典型和文学终结的论争,抑或是关于文艺学边界和知识建构的论争,都不在中国古典文论话语的传统论域之内。基于此,文论话语的越界生存也对当下文论的话语建构带来了新的困境,提出新的挑战。 在《知识分子论》中,萨义德曾对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进行猛烈抨击,认为正是这种社会分工导致了知识分子的过度专业化。在萨义德看来,知识分子生来就要面向整个大众社会,而不是局内人、专家、小圈子、专业人士。“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解者, 也不是建立共识者,而是这样一个人:他或她全身心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词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或做法。”萨义德所理解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必须敢于突破专业化的限制,强调对社会、人生的终极关怀,强调关注现代的人文社会领域;另一方面他们又坚持拒绝媒介对学术与人文艺术的介入,强调学术内在游戏规则的自身合理性,强调人文艺术对社会的批判功能。 当下的文论话语生产,学科化和专业化已愈演愈烈,理论的锋芒逐渐被消解。文学理论日益被专业化的知识生产塑造成为纯技术化的操作,而丧失其作为实证研究和经验阐释的重要性,成为华而不实的理论游戏。这些理论在分析社会文化现象时的自我指涉与关注形成了理论阐释的封闭式循环怪圈,经验研究也已越来越成为一种自我言说,而拒绝对现象本身进行批判性考察。因此,在当下的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中批判理性的建构尤其任重道远。复调性和开放性思维应当成为文论话语批判理性建构中的坚守立场。 在当下文论话语的知识越界和审美泛化影响下,理论虽然在表面上看失去了往昔的地位,但文论的研究范式和思维表达却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呈现出复调性精神品格。文论话语的复调性精神品格并不是各种文论话语的拼盘杂烩或简单嫁接,而是强调从社会理论、美学、文化、日常生活等视角相融合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理论的具体现象与问题,强调关注日益复杂的文化情境中的文论现象与问题。当下的许多文论话语,如社会批判理论、视觉文化理论、消费文化理论等,均超越了传统的学院式建构,呈现出话语阐释的复调性精神品格。在这个意义上文论话语的复调性精神品格拒绝把自身建构成为可以自由穿行于文本的一种已完成的和唯一的理论主张,也拒绝以学院或狭隘认识论的术语来说明自身的理论精确性,它关注在理解和解释文学文本的审美化效应时所使用的种种批判性、哲学性和社会性的复调性理论向度。 因此,面对复调性的文论话语格局,我们需要以一种批判性态度和开放性思维来审视西方文论的价值与局限,进而解决复调话语交流中的矛盾与冲突。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许多观念、命题和思想,无疑都可以在现代性视域下进行转化和重新建构,我们不能局限于对西方文论思想的简单接受和拿来主义,也不能将之与中国经验的本土化阐释生硬嫁接,而应当在针对性的对话中实现批判理性的建构。理论的创新应当是思想的创新和批判性的出场,当下的文论研究需以一种开放心态展开针对性话语交流,在研究中立足本土经验,融汇中西和古今,吸收不同的理论资源,保持文论建构的批判意识、复调意识和对话意识,才能让文论话语适应时代发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