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文论话语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国文论话语在与西方文论话语展开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有时不免会陷入西方话语的阐释预设中,进而产生话语的错位交流与认同危机。在这样的情境下,梳理中国文论话语的发展情况,审视西方话语对接中国经验时的适用性,在跨界融合中实现当代文论话语的学理和理念更新,成为当下文艺理论家应有的姿态和立场。我们应当正视文论话语面临的困境与危机,呼吁错位阐释突围中的文论话语寻根,重视本土经验书写中的民族话语建构,强调专业建制反思中的批判理性重构,以一种开放性和复调性思维来建构中国当下的文论话语品格。 错位阐释突围中的文论话语寻根 从20世纪早期中国对西方各种思想的引进,到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现代、后现代理论的涌进,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论话语交流与融合中,中国文论话语之所以会产生焦虑和认同危机,根本在于我们的学者过分追求西方理论,进而引发主体文化身份认同的缺失和危机。不能否认,每一种理论话语都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合理性,但任何一种话语阐释的合理性都是有限的,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经验场域和话语环境中才能使其正确地发挥效用,如果脱离文论思想的源生语境,无限度放大其阐释可能性,势必会形成阐释的强制预设和话语深渊,最终导致对本土理论的不自信和认同危机。 中西文论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它们之间原本就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从实践方面来看,要建构一种中西合璧的话语体系并非易事,前人学者如钱锺书等几经努力,在相关著述中努力尝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辅以西方理论来对文学文化问题进行阐释,但依旧未能形成严谨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在中古近现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中,一方面是大量的西方理论和术语不断地输入中国,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古典文论话语的远离,这必然会导致文论话语言说中的错位阐释,造成文论话语建构的困境与危机。 基于此,当下文论话语的建构应首先对文论的文化之根进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源泉,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实际上也就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经验的认同。对文化之根的“追寻”虽然面临一些困难,但我们要正视现实,积极寻求理论融合点,实现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错位阐释突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