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耘华,湖南株洲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1998-2001)。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负责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文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刊主编。 “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丛书”的编纂缘起,始于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一次人员调整。2012年5月,我们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郑克鲁先生和先师孙景尧先生先后退休,学科的另外一些重要成员,如朱宪生教授、刘文荣教授以及刚刚从北京大学引入不久的孙轶旻博士,也先后或者退休,或者出国,致使本学科陷入严重的青黄不接、师资匮乏的局面。本人蒙学校不弃,临危受命担任学科负责人,首要之责自然便是大力引进人才——在学校一路绿灯的特殊关照之下,本学科自2012年5月起,在短短4年时间里先后引入了11名专职教师(他们全部都有名校博士学位,其中,两名是长聘的外籍专家),我自己则离开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室,进入比较文学与中外文论研究室,研究的重心,相应地也由“基督教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关系”调整到“比较文学与中西文论比较”——后者的被我国比较文学界日益认可和接纳的“学名”就是“中西比较诗学”。 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不可能直接上手就可以做,而是先得培植根基——经典的阅读则是不二法门。我为研究生开设的“诗学”方面的课程,主要也就是中西诗学原典的导读以及比较文化方法论导论。在古代中国经典导读方面,因我自己长期对先秦两汉的著述颇有兴趣且比较熟悉,故这一课程我选择先秦两汉的重要著作作为导读的对象(我感到,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展开,对于先秦两汉经典的研读乃是必经之途,否则,一方面《文心雕龙》《诗品》之类的古代文论专书之精微旨趣没法得到深切的领悟和体味,另一方面中外文论之间绵延不断的彼此吞吐融摄之原理机制也难以得到深刻的透析);在西方经典导读方面,我却一直窘迫于“教材”的选择:毋庸说,可供选择的“西方美学史”、“西方文论史”中英论著其实相当丰富且精准深入,不过,对于刚刚本科毕业的硕士生来说,“脱离”了经典文本的论述显得较为艰涩,而不少英文的诗学或文论原著选读本,却又往往缺乏“史”的连贯性和脉络性,对学生而言仍然难以产生“清楚明白”的效果。我突然想,为何不能自己编纂一套能够克服上述缺欠的诗学教材呢?即:选择一些诗学原典,同时每篇均给予概要性的精准导读。当时,学科点得到财政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资助,经费比较丰沛(这一项目于2015年终止之后,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计划资助项目“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给予了跟进的支持);同时我又把设想向乐黛云师汇报,乐师对此十分支持并乐见其成,因此我便下了决心编纂这套丛书。 它的构成有三块:一块是诗学原典的选粹和导读。朱立元先生推荐著名学者陆扬教授主持西方古典诗学部分,西方现代诗学部分我自己直接找青年才俊范劲教授帮忙,结果两位都爽快地答应了。东方诗学部分,日本文论方面王向远教授于2012年编译出版了《日本古典文论选译》(四卷本),希望过几年我们还能编选一套原文导读本;印度诗学的编选与导读难度太大(更毋庸说阿拉伯文论了),本丛书只好暂付阙如了。 第二块是国别诗学的导论性著作,其中,尹锡南教授可谓担纲《印度诗学导论》的不二人选,《日本诗学导论》由我校严明教授和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山本景子合作编撰,也是上佳的组合。《中国古典诗学导论》和《中国现代诗学导论》分别由朱志荣教授和赵小琪教授负责,二位是各自领域内最有资质的专家,相信其撰述能够行之久远。第三块是综合比较的研究,主要是《比较诗学导论》和《比较文化方法论》。前者由郭西安副教授负责,后者由我负责。我们希望到时能够交出令学界和自己都比较满意的答卷。 我们从2013年起,连续举办了三次编纂会,对各位专家所提出的选编策略、对象范围、撰写提纲、行文风格、特别是“诗学”的蕴含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进度,《中国比较文学》对此做了跟进的报道,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则开辟专栏来展示本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现在第一批的五种著述将要先行问世,本丛书的选编策略、对象范围、行文风格等问题可在阅读中一眼即知,似勿需再做解释,倒是“诗学”概念的蕴含问题,讨论之时大家就歧论纷纭,难以统一,落实到实际的撰述或编选过程之中,似乎也有彼此扞格不一之处。我感到有必要借此机会对此予以学理上的澄清。 作为系统性地讨论“做诗术”的专有名词,“诗学”的概念似首起于亚里士多德。但是,即使在《诗学》之中,“诗”(poiesis)的本义也并非今日之文体意义上的一个文类[1],而是指“制作”(to make)或“创造”(to create)的“行为”或“结果”,后来,特别是指化“虚(不可见者)”为“实(可见者)”、“无”中生“有”之“制作”的“技能/技巧”(techne)。《会饮篇》205c-d记录了苏格拉底借第俄提玛(Diotima)之口所说的话: 创造(poiesis),可是件复杂的事情。任何事物,只要从非存在进入到存在,它的整个构造原理[2]就是创造(poiesis)。所有技艺(technais)的产品都是创造物(poiesis),而其制作者(demiourgoi)都是创造者(poietai)。……可是你知道,人们不是把所有的制作者都叫做“诗人”(poietai),而是以各种其他的名字称呼他们。只有一种制作从制作的整体中被分立出来,即,单单是使用音乐和格律的(技艺)才叫做“创造”(poiesis),拥有这种技能的人才被称为“诗人”。[3] (责任编辑:admin) |